11月17日晚,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青年导演胡波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斩获金马奖最佳影片。
胡波没能等到领奖的那天。
他母校导演系的老师发表感言说道:“这个奖不止是给一部影片、给胡波的,也是给整整一代青年导演,给前前后后忙碌很多年的人最好的回馈。在这样一个华语电影至高无上的平台上,评审能够把奖给这样一部电影,是给青年电影人最好的感召。”
在台下的电影人们,脸上不乏有痛心的泪水,不乏有惋惜的感慨,是为胡波,还有多少,是为了自己?
图/《大象席地而坐》
“拍电影就是屈辱,就是穷,就是忍受。”
胡波曾多次对人说:拍电影就是屈辱,就是穷,就是忍受。
2016年,胡波28岁,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两年后的他,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金羊毛》(后改名为《大象席地而坐》)。
拍摄结束后,胡波剪出了230分钟的初版影片。但对于如今的院线来说,这样时长的片子基本不可能拿到排片。
投资方更青睐他修剪后的两小时片长的版本,而对胡波而言,这一进入市场的门槛,只会让影片“失去了原有的长镜头美学和‘一天’的时间设定。”
"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类似的纷争经历过太多,最终,胡波以一种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方式“妥协”了。
电影创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不会是一场实力相当的竞争。谁占上风,谁去妥协,早就是注定了的事情。
两年前,年逾六十的电影制片人方励在一场微博直播中,为了支持《百鸟朝凤》、呼吁电影院为其增加院线排片,双膝下跪。
这一跪,确实跪出了关注、跪出了史无前例的文艺片高票房,却也跪出了电影行业之尴尬。
图/电影《百鸟朝凤》
导演冯小宁曾提出,当下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方面不在于创作和投资,而在于院线发行。 院线若垄断和封杀了一部作品的市场出口,就相当于控制了一部作品的生死命脉。
如果说院线发行这一“生死命脉”,大多是相对于那些既成作品而言的,那么对于如今的青年电影人来说,没有源头上的投资,他们什么电影梦都做不了。
最近几年,各种青年电影节办得火热,青年电影也频频出现在大众媒体之中。可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他们的状态依旧水深火热:跑各种影展寻求投资方、剧本可能被投资者随意修改、靠着借贷来筹钱拍片……
没有钱,你什么电影梦都实现不了。图/firstfilm
在一部关于青年导演的纪录片中,一名参加了电影节的剪辑师在镜头前和观众分享了这么一个追梦建议:
想要做一个好的电影人,首先你得学好怎么做好看的PPT,还得会喝酒,会说话,不然,有谁会来买你的作品?
电影梦,不能成功的大多数
作为大众和主流的另一面,选择电影当做学业或职业,在大多数人眼中都不是一条寻常的,或是通向所谓“成功”的正常道路。
就连导演李安在以电影《喜宴》拿下金熊奖时,他的父亲还希望他能够转行,去到大学教书或者学而优则仕。
导演杨德昌得了奖,他的母亲甚至也说:“你今年几岁啦,拍了几部电影,可以找些正经事做啦!”
杨德昌电影作品《一一》。
拍电影能不能赚钱、有没有光明前途,这是未知,很难讲。
不过,没有资金,那个从导演系毕业的年轻人就没办法将自己的创作推上大银幕,这是必然;没有碰上“机遇”展现自己,那位表演系学生的演员梦也很难实现,这也是必然。
《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表明,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
要知道,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和当年在艺考中经过了重重选拔的,是同样的一群人。有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4年,全国艺考生人数由3.2万猛增至100万,增加了30多倍。而录取的人数,并没有随着报考人数大幅增长而上升。
艺考,年年火爆。图/央广网
这座独木桥变得越来越窄,但仍有千军万马在前赴后继。
在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里,《路边野餐》让人们知道了毕赣的名字,《疯狂的石头》让观众记住了宁浩,《山楂树之恋》改变了普通女孩周冬雨的命运。然后,他们成了青年导演或青年演员的代名词。
而对于更多有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比起这些成名了的同龄人,他们只是烘托这一成功几率愈加微乎其微的庞大分母,是辗转在各个剧组里跑龙套的北漂一族,是默默无名的大多数。
跑了8年的龙套,星爷才争取到了主演的机会。
学生有多惨,贵圈就有多乱
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15个专业,表演专业名列其中。
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官方公布的数据,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2%,但真正签订协议的只有10.4%。
其中,5.8%与用人单位签署三方协议,4.6%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毕业后没有着落,确实比那些大红大紫、片酬动辄百万的明星们“惨”多了。不过不能否认的是,那些从所谓“表演班”、“导演班”出来的学生有多惨,如今影视教育行业的土壤就有多坏。
演员何冰曾在《见字如面》中分享过电影人周传基的一封信,在信中,这位电影界的泰斗怒斥中国电影教育,“明星是炮制出来的,可他们居然要培养”。
如今,全国共有400多家院校招收艺术类考生,132所高校开设表演本科专业。在这其中,随着大学的普遍扩招,加之受利益驱使,甚至连体育院校、林业大学、石油大学等,都纷纷开办表演班、导演班。
电影学院泛滥的直接后果,便是师资和生源质量的低下,而艺考也成了一些文化成绩欠佳的同学,用以提升自己本科院校水平的“捷径”。
有人说,几乎中国的每一个有实力的大学,都有一个艺术学院,设立着表演相关专业,可依然培养不出好演员、好导演。
其实,早在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曾宣布,当年的导演系停招一届,为的是能保证学生质量,实现导演系的“精英教育”。
而在一些年长的老师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寻常,“以前,导演系都是四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招一届,表演系也都是隔年招生。”
如今,这样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
这似乎并不难理解。
有人靠着开设院校和专业、开办导演表演培训班赚钱,有人愿意买单,用以实现能赚更多钱的明星梦,是不是好导演,是不是好演员,谁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