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eo Chan这是Leo的第86篇原创
最近,一位网红老师在衡水中学演讲的视频爆红网络--------
视频中讲到,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 ,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看看: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视频我就不放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自行搜索)
让孩子在长途汽车站看看那些挤大巴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是什么样的素质,再去火车站看看,去高铁站看看,去机场看看,然后问自己未来想成为哪一种人。
网红老师认为,中国有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全民富二代,不管家庭条件穷也罢,富也罢,都在富养孩子,家长总把自己的苦和痛隐藏起来把最光鲜的一面留给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看不到生活的本质。
这些话乍一听确实有道理 ,但把中国的教育的一大难题,归结为“如何把成年人的惨 痛教训告诉下一代,并让他们相信”,实在偏颇。
这段视频让我如鲠在喉,这种可怕的价值观,从老师身上蔓延开来,再输送给孩子,会产生什么的结果?
难道用丑恶的事情告诉孩子,要努力,不努力就会跌落到这个世界最糟糕的部分,就可以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了吗?
就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了吗?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多看看这个世界有趣的一面呢?让他们为了爱而去学习和奋斗呢?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那育人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树立有格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依照惯例,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先从英国的学校教育开始说起。
一间好的学校除了注重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外,也应该要提供机会给学生们用批判思维去讨论一些世界大事和关注本地的发展,例如英国脱欧等问题。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们的多元性,包括国籍,肤色,语言和文化等。
老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们正确的看法,因为这些事情根本没有正确不正确,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看法,只要大家是基于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之上,大家都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那家长又该如何去做呢?我想分享一下我父亲在我小时候是怎样教导我的。
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非常鼓励我看报纸,但我一开始并不喜欢看这么多字的东西。
这是小孩子常遇到的问题,所以我父亲会鼓励我看自己喜欢的新闻,例如体育新闻,当时我便特别留意足球和篮球的新闻。
这个时候我大约是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
到后来我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之后,他便引导我多看一下港闻版,留意一下香港时事和社会大事。
而且他开始和我讨论一下的内容,问一下我的看法。
刚开始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当他问我看法的时候,我只是重复了新闻的内容,当时他便对我说,“这是新闻的内容,并不是你的看法,我要的是你思考一下这些内容,然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得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时候我大约是中学二年级至三年级。
到后来我和父亲讨论的已经从港闻版跳到了国际版,除了讨论国际大事之外,也会讨论报章内的分析文章。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这段新闻?分析角度是否全面?这件国际大事对香港会有什么影响?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影响是从哪一个经济层面,政治,金融,地产,旅游,物流或者其他?
这个时候我大约是中学四至五年级。
我们一直这样做,直至我升上了大学,搬到了大学附近居住。
直到现在,我仍会非常怀念和父亲讨论的时光。
教育只是知识的传承?
很多人心中的教育就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我认为的教育并不止于此,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甚至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如何在未来与人/机器人和平共处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能教育出有世界观的孩子。
他们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财富,不只是人的三六九等,不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关注整个世界的发展,如何令人类发展得更加美好。
独立思考和批叛性思维
孩子应该拥有能力去把过往学到的知识配合批判思考,然后对世界大事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英国教育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把不同报纸的剪报拿出来,然后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报纸会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证明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只有一种看法,重要的是如何去用批判思考去看待这些不同的看法,论点和证据。
一些更厉害的学生甚至可以经过这个思考过程之后,可以自己写出一篇新的报道来报导同一件事情。
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观点
孩子们必须明白世界上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教育下会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要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论点,作为一个拥有世界观的人,学会如何认识,明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论点和分析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分析角度或者个人行为,其实是建基于他们的文化,教育,历史背景,价值观和宗教等因素。
孩子们必须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唯我独尊。
结 语
爸爸曾经跟我说过“你除了是一名中国人外,也是一名世界公民。”
其实在中学里学的很多知识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但这句话,我一直都记着。
帮助孩子树立起有格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