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石头
《疯狂的黄庄》席卷了一整天,作为一个在这个“黄庄堵”的地方混了10多年的教育从业者,看了之后颇有感慨。
同事刚从韩国考察回来,韩国也有一条类似海淀黄庄一样的补课班之路,只是比海淀黄庄的路还要长。
在韩国这样一个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福利相对发达的国家,大量(近70%)的母亲都选择了当家庭主妇,且母亲中的高知比例很高,对教育的需求和理解非常好,但补课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虽然韩国也是明令禁止超前教育,但是K12阶段的超前教育培训依然是当地精英家庭拼杀的集中地,韩国也有一个类似家长帮这样的“论坛”存活在一个类似韩国百度的平台上,在那个平台里,有大量专业的家长在疯狂讨论着类似中国奥数、超前数学、英语的东西。
韩国超前教育的英语标准是希望5-6年级毕业的学生必须得到托福80-90分的。
全职主妇妈妈们不光是个起居保姆,还是学习能手。送孩子去了补课班之后,妈妈们会聚集在咖啡馆,聊机构老师,聊孩子怎么学习。
而教育的发达也是远超其他国家的水平,教材,教具,网课,智能课等等,从每科一个月几十几百人民币的网课,到一科一个月就要3-4K人民币的高端大班应有尽有。
韩国的妈妈们和北京的妈妈们似乎都在承受着类似的东西。
是他们疯了么?
一、我们为什么焦虑?
焦虑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但问问自己,也能感知到。什么时候我们会焦虑呢?
面对一件你很重视、但却很难满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焦虑。
孩子的事儿显然是我们重视的,但升学之路机会有限,很难满足,于是我们焦虑了。
想让父母不焦虑其实很简单,要么永远不让他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升学,还有孩子在潜规则中得到了更好的机会,还有孩子可以上到旗舰学校。把人变成傻子,肯定不焦虑。
还一个办法,就是不断扩充升学机会,80%能上985,焦虑应该会好一点。
以上两个“办法”应该都是玩笑吧。
先不提重点大学,就普通本科的需求满足都是问题,更何况在北京更是谣传“小升初去人大附中比考清华北大都难”。
全国爸妈都“羡慕”北京本地化升学优待,殊不知那也只是2%和5%的关系,几万考生中能“惠及”几人?
而随着自主招生的发展,当代重点大学近8成的孩子都在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降分录取。自主招生强调竞赛,竞赛就肯定超前,你不焦虑也行,你不想重点大学就可以。
回到了问题的起点,请问有多少能在海淀黄庄上学的爸妈,肯在孩子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放弃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
因为重视孩子不能变,因为机会稀少不会变,因为互联网让家长更容易知道了机会,也让虚假的消息满天飞,我们的焦虑就越来越深。
二、超前是错还是对?
在评判超前是错的人里面,大家都会支持这样一个例子:
只有少数孩子能适应超前学习,但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存在,越来越多孩子要进来。而能胜出的就那么几个,于是剧场效应坑了孩子。
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吗?超前教育的始祖是谁?就是那些超级公立校吧。
“实验班”和“重点班”这样的称呼大家一定不陌生。很多很多年前,高考恢复之后,全国各地的一大批重点高中开始竞争高考桂冠,尤其在状元之战中乐此不疲。
公立牛校高中随着实力越来越强,培养孩子的野心也越来越足,从高中三年延伸到初中,甚至对很多初中牛娃直接进行保送、降分等政策录取。有些高中不想这么麻烦,干脆自己开初中,自己培养孩子。
而家长们也自然愿意配合,毕竟进入了高中实验班,基本就是保证985,冲击大名校了。所以这些学校在多方的支持下继续延伸,周末补习、免中考,利用一些资源吸收更多全国各地的名师,利用名气吸收更多牛娃。
这是一个黑洞一样的漩涡,家长可以去全国省会看看,绝大多数省份的省会的超级中学基本上是碾压式的实力,而正因为这些牛校和普校的“贫富差距”过大,家长才会更加焦虑一旦上不了牛校怎么办。
在有小升初规则的城市,小学家长的日子都不好过,北京上海只是其中的一员。市场的需求出现了,自然会有大批量的机构跟进。野蛮生长到今天,也是趋势为之,没什么对错。真有一天公立校的大锅饭吃透了,可能超前之风会有改善。
不过,精英家庭永远是精英思维,拼和超前不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走通的道理。
三、焦虑意味着选择,这是好事儿
虽然这个地方很焦虑,但是焦虑往往意味着我们有权利选择。
你可以让孩子疯狂拼,你也可以选择佛系,升学之路有12年之久,一个小升初不能代表一切,至少从数据显示,40%+在中考中表现优异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小升初的时候其实都没有在重点初中,也没有表现优异。
人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晚熟”就是真实存在的。黄庄堵车固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在车里的家庭有必定焦虑的,也有自得其乐的。
我见过笑着拼的,也见过哭着拼的。
有权利选择,有权利寻找更多教育孩子的资源和道路,这是在海淀黄庄的地皮下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有选择就是好事儿,总好过那些非京籍的孩子,没什么选择。
堵车的是黄庄;
疯狂的是黄庄的一些机构。
人可以焦虑,但绝不能因为焦虑而疯狂。
人没疯狂,就还能冷静的思考更多道路,规划得更合理;
人要是疯狂了,孩子也只能成为焦虑之赌的筹码。
《疯狂的黄庄》结尾,作者这么写——
“总有人要赢,为什么赢得人不是我?”,所以谁也不敢懈怠。
教育工作者劝你一句,赢的方式没那么固定,赢不是必须上人大附北大附,不是非十一不可。一辈子很长,你孩子还有很多机会能赢,你何必此刻给他审判呢?
又何必给自己这个审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