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高校晨读“社团”成收费培训,课程质量低退款困难

时间:2018-11-09 13:21:36 来源:

每天早上天刚亮,胡舟就会麻利地起床,叫醒室友。6点准时到操场晨读,是他们刚上大学前两个月雷打不动的习惯。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励志故事”,胡舟只觉得,“那是一次血泪教训”。

一个“互相激励”的集体

5年前的夏天,胡舟初到河南一所高校读书。一张传单上的宣传语吸引了他:初入大学校园的你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来听一场讲座,聆听老师、学兄学姐的指导,打破迷茫。

这张传单出自一个名为“恰同学少年”的“社团”,它抢在学校社团统一招新前占领了“市场”。听说这个“社团”会举办各种校内外读书会、踏青等活动,还会每天早上带着同学们一起晨读。胡舟觉得“社团”活动对学习有帮助,便和室友一起去听了讲座,并在讲座现场交了48元入社费。

胡舟及其室友都积极响应该“社团”的号召。当其他同学还沉浸在睡梦中,胡舟和室友就已经奔向操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几十人聚在一起朗读的动静,在清晨的操场显得格外突出。在“恰同学少年”,《弟子规》《少年中国说》是他们最常读的内容。

时间跨越5个年头,今年开学季,在距离河南1000多公里的贵州,刚升入大一的刘浩遇到了与胡舟类似的情形。与胡舟当年加入的“恰同学少年”不同,在刘浩的学校,新生报到第一天就有学兄学姐到寝室宣传晨读“社团”,入社费每人30元。在“社团”里不仅可以互相监督,还有学长学姐带着一起读。刘浩报了名,每周一到周五和同学们一起到室外大声朗读英语,学习英语音标、发音、口型。

在浙江一所高校读书的吴越,偶然被一位陌生学姐拦下,学姐告诉他,参加晨读活动就可以帮助他纠正英语发音。听到学姐一口地道的英语,性格有些内向、不自信的吴越动心了。

记者经采访了解到,晨读“社团”不是一两所高校中的个例,它与高校社团并无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过在天津、浙江、湖南、贵州、河南等地的高校读书且加入晨读“社团”的大学生。

各地高校的晨读“社团”风生水起,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学习机制受到一些同学的热捧。而就在吴越所在的高校的“微博树洞”中,有人匿名发了一条面向大一新生的“提醒微博”——不要加入晨读“社团”。

一条从“晨读”到培训的套路

给吴越和晨读“社团”里另外30多人纠正发音的,正是拉他们“入伙”的学兄学姐,吴越称他们为“小老师”。他交了50元报名费,费用包含一个星期的晨读活动,以及一本专讲音标的教材。吴越压根儿没想到,这7天过后,就会有一张画好的“大饼”等着他们。

刘浩也是没参加几天晨读,就被拉去听一个讲座。讲座嘉宾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怎样从一个“废柴学生”成功逆袭,成为演说家,不仅大二就实现了经济独立,还买了车。而他走上人生巅峰的起点,是“遇见了贵人”。“贵人带我到处去学习”“我登上过千人舞台”“荣归母校”“高考励志演说家”,这些关键词,加上激情澎湃的演说风格,让刘浩感慨不已:“我也想像他那样。”

于是他交了960元,报名“演说家”推荐的英语集训,在今年国庆节假期期间,与来自当地各个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一起,到另一所学校参加五天五夜的培训。集训内容除了学英语,还有超强记忆培训,授课老师们英语好、中文更溜,但刘浩却觉得没学到什么。培训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用于小品表演和演讲比赛,这是为了让同学们“练胆”,其中一个特别的必练项目是“冲舞台”。

培训和比赛之间,还穿插着培训班老师的个人演讲。每次一听这些演讲,刘浩就哭得像个泪人。“每位老师都很有故事,他们来自农村,从小生活艰苦。自从接触了培训课,人生就‘开了挂’。”配着煽情的音乐,老师讲述他们当初就像现在的学员一样,自己没有钱,家人也不同意自己花钱报名参加培训,他们就和朋友借钱,度过难关参加培训。

“只要在培训中学到了东西,就能有收入来源了。”导师“辉煌”的人生路线,让刘浩又开始筹钱报下一个培训——周末班和寒暑假班,这次的培训费是5000元。

剧情总是惊人的相似,胡舟参加的培训课程也没离开“成功学”。

他加入晨读“社团”后,除了参与集体晨读,还很快参加了晚上在校外租来的公寓里授课的国学课程。讲授《四书五经》的课程收费为480元,学习的课程包括“朗读《大学》100遍”,模仿马云、陈安之等人的演讲视频,老师还鼓励他们学习国学大师,“以不求甚解之法读经”,还要在食堂门口、公交车内大声演讲。

第一套课程结束后,下一“套”马上跟进。听完一场让人热血沸腾的演讲,胡舟“脑袋一热”,当场又交了580元,参加两天一夜的新课程。而这次,课程内容不再是国学,而是梦想、成长、赚钱、成功……

胡舟这才突然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学生晨读“社团”。

一场优劣莫辨的培训

刘浩借遍了自己的朋友圈,只筹集到1000多元,他先把这些钱交给了培训班,但距离5000元的总费用还差得远。刘浩“实在没办法,最后借到家里去了”。但无论刘浩怎么跟父母阐述课程有多么好,他们都不信,还说刘浩被骗了,劝他不要再去参加培训。

“我是坚决要去,笃定要去,都闹到了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地步。”现在的刘浩被一个月前的自己吓了一跳,他已经不想再去参加培训,“唯一的感觉,就是当时被洗脑了”。家人帮他还上了向同学借的1000多元,刘浩庆幸自己没有借更多,“5000元好多啊,还不起。”

现在刘浩看清了晨读“社团”的实质:一步一步给你推销培训,课程费越来越贵。

一些高校学生反映,有的营利机构以学校社团的名义,在高校中组织晨读活动的现象出现在多个不同省份。他们的真实目的各不相同,较为常见的是借晨读来推销培训班。这些机构首先会培养一批“种子”学生,以学兄学姐的“过来人”身份吸引新生,宣传集体晨读的好处,有些“种子”学生还以自己作为宣传范例;随后,在集体晨读活动中,培训的真实目的才会逐渐“暴露”。

有些晨读“社团”里,不是每个人都想为培训花钱。这些同学会被晨读“社团”组织者一对一“谈心”。从家庭状况开始聊起,到学业、社交、生活,甚至性格,学长学姐的“话疗”就像人口普查,把每个人的家底都聊个透,再“对症下药”。胡舟记得,农村背景的学生是晨读“社园”的重点“约谈”对象。“你内向、不自信,他们就说,来了这里你就能更有勇气,能认识新朋友;你家庭条件不好,他们就说你要学习如何讲孝道报答父母……”

吴越报名的英语培训机构还为学生提供体验课,“如果去体验了但是不上,工作人员就瞬间变脸”。因此,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后续5500元的暑期培训班。

于是吴越开始了连续20天、每天从早至晚近12小时“听对话、讲析对话、背对话”的生活。“每天都是在疯狂练对话,最后受不了了,压抑,太压抑。”他索性逃了最后几天的课。为此,他还有点愧疚,“培训费是爸妈给的,他们都很支持我,可没想到自己学得并不好。”吴越坦言自己因性格内向,不喜欢“表演”的学习模式。不过,他认为自己在这里也算是有点收获:“在台上展示过几次,有自信了,起码敢上台了。”

吴越所在的学校位于大学城内,据他所言,参加该培训班的都是附近大学城的学生。他没有了解过授课老师来自哪里、有无资质,“就是觉得晨读的那些‘小老师’们都学得很好”。和“小老师”们相比,吴越觉得自己的学习成效并不明显。“学习效果因人而异,也要看学习方法适不适合;不过不管怎么说,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帮助的。”

吴越的同学张超,在学兄学姐的“围攻”下“服了软”,“头脑一热”交了5888元的寒假班培训费,但第二天就后悔了。当他提出退课时,培训机构却以“名额已预定”为由拒绝退款。当时是8月,距离寒假班的开班时间还有近半年。

目前,中国青年报社与蚂蚁金服正在联合举办“扫雷行动——金融消费者保护计划”,将在全国各地的100所学校举办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讲座。互联网金融安全媒体讲师团成员、《中国青年报》天津记者站记者胡春艳曾采访过天津数百名学生遭遇“培训贷”事件,她在讲座中指出,在这个案例中,大学生参加培训,用个人名义贷款交培训费,无法定性为培训机构诈骗,因为培训机构确实提供课程。由于资质问题,这些培训机构大多不是在教育监管部门注册,而是在工商部门注册,因此难以对课程质量的好坏进行认证。因此大学生在遇到课程质量低的问题时,想退款也非常困难。

张超不想让这5888元“打水漂”,“如果实在不能退钱,我肯定还是会去上课,不然太浪费了。”

刘浩压根儿没想过退钱,觉得肯定要不回来。对他来说,只要培训班的人不来主动找他就谢天谢地了。因为他没有参加后续培训,培训班的老师还来找过他,告诉他当初老师们也为筹钱犯难,但总会有办法。“他们让我不要放弃,机会是自己的,想要改变,就得决绝。”后来还有培训班的人想加刘浩的微信,已经决心远离培训课的刘浩拒绝了。

在刘浩参加的晨读“社团”里,和他一样已经不再接触后续培训课的人,都觉得这是个“坑”,但培训没有因这些人的退出而终止。也有一些同学“觉得培训班没什么问题,毕竟培训班也提供了课程”,他们又交了后续课程的钱,换了一个场地上课。

上一篇:专访麻省理工校董:MIT人都有这两点共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