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日,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清廉学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及各学校应编制“小微权力清单”,防止班主任利用家长群谋私利,这一政策再次引发舆论对“家长群”的热议。
在不少老师和家长眼里,“家长群”令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家校沟通更为方便,恨的也是因为其“太方便了”。群里晒娃的、炫富的、巴结老师的,可谓“戏精”集聚,已经成为双方“隐形负担”。
不少家长因“群”变得更为“焦虑”,因为孩子的表现暗中攀比、较劲。对老师而言,家长群处理得好就是家校纽带,处理不好就是“导火索”。甚至有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其实家长群就是双刃剑。”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10月6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微信群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渠道,不像以前,有的家长就算有想法,也不太会引起关注。
“正因如此,这也很容易成为舆论发源地,一件小事也会变成一个事件。”郁琴芳说,家长群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老师和家长之间要有信任和尊重。
老师“攻略”:尽量不进群,进群少说话
“拿不出三五百元伙食钱参与谢师宴,不懂感恩之徒比豺狼虎豹更可怕。”“谢师宴一是老师愿意参加,二是家长自由参与。作为家长,我们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你公然在家长群里骂人,老师会怎样看?本人觉得太丢人了!”
今年6月高考结束后,广东某校高三班主任章泉(化名)所在的家长群便爆发了一场“骂战”,原因是一名家长策划组织“谢师宴”,但部分家长不愿参加,双方因此产生争执。这让“群主”章泉颇为无奈,劝也劝不住——对身处家长群的老师而言,得有“和稀泥”的本事。
“平时要备课、上课、改作业、开会、管学生、面对领导。现在还要面对家长,多累啊!”章泉向澎湃新闻“吐槽”,除了家长之间偶尔会有争执,也有家长每天在群里@老师,让老师通知孩子给家里打电话,尽管这个小孩自己也有手机。“个别人没什么礼貌,也不@人,在群里说一句话,老师就得翻聊天记录回他,真是晕死。”
章泉认为家长群像是“形式主义”,老师在群里说一些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问题,每个小孩真正做得不好的点,又不敢说。况且群里人多,对事各有看法,个别家长难以“伺候”,意见又多。“但这年头大家都在搞微信群,你不搞,家长也不满。”章泉说。
在上海某中学任教近20年的冉冬(化名)同样觉得家长群是“负担”。在他看来,自己除了忙于备课、上课,还要应对一些非教学事务、处理突发事件,不想耗费时间在阅读消息、回复消息上。冉冬告诉澎湃新闻,倘若有必须向家长发布的内容,自己便用某款“家校通”App,同时加了两位家长的QQ,有事也请她们转发。
耗费时间是一方面,冉冬更担心的是“言多必失”:若自己在群里,讲话必须深思熟虑、小心翼翼,以避免被人误解、抓住不放。章泉对此深以为然:“我没事尽量不在群里说话。人多很麻烦,什么性格的家长都有。”这届学生毕业不久,他就退出了家长群。
成都一名资深班主任陈辰(化名)则告诉澎湃新闻,家长群处理得好就是家校联系的纽带,处理得不好就是“导火索”。自己在群里奉行“沉默”原则,一般只是发布每日作业、考试成绩和近期总结,同时对于家长们的询问予以答复。
对陈辰而言,“信息少且精”是家长群的理想状态,建群之初便“警告”家长们不要滥发砍价链接和拉票。但他也不是全然“不解风情”,遇上中秋、国庆,也会和大家热闹一下,相互发红包“抢”,营造节日气氛。
家长:怕冷淡老师,跟风“拍马屁”
被家长群“折磨”的也有家长。广州家长陈洁(化名)有两个孩子,算上学校及校外培训班,加了11个家长群——作文阅读班、英语班、珠心算班各有1个,钢琴班两个、数学班3个,学校的群则有3个,一个专门给老师发通知,一个供家长闲聊,还有一个专门用来存照片和文件。
“一天有几百条群消息,看不完。”陈洁告诉澎湃新闻,但为了避免错过老师发的通知,自己仍得挨着看个遍儿。遇上班级有活动,需要家长买东西,大家就在群里“接龙”领任务,消息多得令人“崩溃”。
令她难以接受的是,除了跟学习相关的内容,群里常有人“拍马屁讨好老师”、打广告和炫富。“节日大家都会发祝福语,祝老师好、老师辛苦之类的,每人一条下来就会刷屏,但这还能接受,毕竟就这一天。但平时没什么事还发一堆拍马屁的话就很烦,很容易把老师发的通知刷没了。”陈洁举例称,老师布置作业或发个通知,就有家长说“老师你辛苦了”“谢谢、爱你”“你是孩子们的明灯”。
成都一名学生家长告诉澎湃新闻,家长群建立之初,老师就有规定,严禁发布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信息,但群内仍难免有“巴结老师”的情况,比如当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活动时的照片,家长就会“接龙夸人”,诸如“老师很棒,辛苦了”“为孩子能在这个班感到骄傲”等信息迅速刷屏。
有的家长群里暗藏江湖,家长之间常会较劲。遇上群里争先抢后给老师“送祝福”的情景,尽管觉着“烦”,但一些家长不得不跟着大家“刷屏”。“人家都说,好像我不说就亏了,有点冷淡老师的感觉。”陈洁坦言。
这种“暗战”偶尔也会发酵为“明争”。“温和”一点的,诸如2017年底有媒体报道,某知名小学家长在群里竞选家委会,纷纷晒出高学历高收入;“粗鲁”一点的,则如上述章泉的遭遇:两名家长仅因谢师宴举办与否就直接“互怼”。
家长和老师之间也会偶尔“交锋”一番。“正面冲突的很少——如果跟老师发生冲突,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小孩。”陈洁说,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某个学生,家长觉得伤了面子,会说些“气话”,“老师你罚他,狠狠地罚,不给他放学”,老师则“不动声色”,回句“老师还有很多学生要管,请家长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工作”。话讲到这份上,家长就得“熄火”了。
也有特别“安静”的家长群。安徽黄山一名家长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孩子刚上幼儿园,为了避免麻烦,老师直接将新建的家长群(QQ群)设置为“禁言”,只允许老师自己发通知。
家长群是“双刃剑”,需要信任和尊重
家长群烦不烦?烦。家长群有没有用?也有。
章泉所带班级家长群“拍马屁的话较为克制”。“毕竟那么多人看着呢。”章泉说,戏精没那么多,只是“个别家长的性格很奇怪”。对他而言,家长群是累赘,但也确实便于家校合作、沟通,同时也为展示学校提供了平台。
深圳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何璇(化名)则直言家长群帮她做好了“家校工作”。在她看来,家长群是利是弊,关键看怎么用。在建群之初她便定下规矩,老师发通知时家长不用回复,拒绝一切广告以及“感谢、祝福之类的客套话”。
“群里主要传达共同的信息。”何璇告诉澎湃新闻,如果单个小孩有什么事情,会打电话或者私聊家长,不在群里讲。对此,章泉颇为认同。“如果有事要跟家长讨论,比如违反纪律、成绩不好,往往都是私聊可以起到作用。”章泉认为,某种程度上而言,更方便的是微信、QQ等工具,而不是“家长群”。
在11个家长群中“挣扎”的陈洁也难以忽略其“必要性”,比如孩子没及时回家,便在群里问,老师和其他家长都会提供信息,况且群里也有严谨的讨论,比如亲子关系、教育政策等。
对于远在上海打工的四川夫妇赵光清和刘容而言,家长群则为他们了解留守老家的一对儿女提供了“窗口”——老师会在群里公布作业,或者直接@家长告知学生在校情况,而后夫妻俩下班后通过视频“监督”孩子学习。极少主动电话联系老师、不能参加孩子家长会的两人,通过家长群和学校建立起密切联系。
河北省特级教师、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曾写过一篇题为《建个家长群,方便骂老师?》的文章,其中讲到一件事:家中一名亲戚在某小学任教,而其儿子也在该校上学,后来这名亲戚以家长身份被拉入一个没有老师的群,却发现里面的家长“天天在骂老师”,场面尴尬。
尽管如此,她仍然鼓励学校老师开设家长群。“我认为家长群正作用大于负作用。比如利于班主任发布信息、假期对学生跟踪敦促、遇突发事件与家长沟通、家长询问学生状况等。”张丽钧告诉澎湃新闻,班主任负担肯定会增加,但也习惯了。
“目前为止,各个群运行还算正常。但有一个家长曾在群里信口雌黄,让毕业生看到了,开始人肉这个家长的孩子,吓得我们赶紧跟爱惜母校声誉的毕业生做工作……”张丽钧坦言,家长群的确容易成为抱团发泄的地方。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认为,家长的诉求和想法很多时候呈个性化,而教师则是面向群体,因此必然会产生冲突。“家长群只是一个工具,关键是老师和家长之间要有信任和尊重。如此,工具上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成为问题。”郁琴芳认为,对家长群,很多老师觉得害怕,就不用了,这是因噎废食。“老师需主动提高新媒体素养,家长也应注意社会行为和沟通习惯的变通——跟老师沟通和跟平常人沟通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老师有其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