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从名校毕业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这多少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
毕竟在生源量巨大和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下,考上985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考考生有975万,各省份的一本上线率在8%到34%不等。其中,能考上985高校的,大约只有十几万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留下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可这群前十几万名的优等生,活得却不见得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快乐。
尤其是在迈出象牙塔的那一刻起,生活中所有的残酷都开始显山露水,无论你头顶何种光环。
1、找不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
“当年小县城里的学霸,从幼儿园起拿到的小红花和荣誉证书能堆整整一摞;
当年数学考满分的是我,常年盘踞班级排名第一的是我——毕业至今没有拿到offer的也是我。”
复旦毕业的小宇苦笑着,称自己是个loser,感叹毕业一个月后的生活难熬到像是被监禁了十年一样。
这似乎是许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启齿的共同遭遇。
南京大学毕业的崔龙龙,上学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历史专业,毕业后遭遇了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学历史老师招聘。
名校毕业生的光环未能助他一臂之力,最终他没能从16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唯一的录用名额。
同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覃琦,也有类似的经历:连续五次赴上海面试,最后仍没拿到心仪的管培生岗位offer。
在被公司反复拒绝后,她练就了在高铁上争分夺秒休息的本领,也习惯了接受拒信,然后奔赴下一份面试。
残酷的现实就这样狠狠地向名校毕业生们泼了一瓢冷水,即使是从211、985毕业,你也有可能是被淘汰的那一个。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求职的路上踽踽独行。
中国本科生就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有795万大学毕业生,若再加上中专和大专的毕业生,仅毕业季就有超过1500万青年投身就业市场。
2018年3月,东南大学举办2018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吸引6000余名南京各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参加 / 视觉中国
每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都在敲打着毕业生的神经。
当名校的毕业证书不再是一张万能通行证,所有人都不得不挤在求职市场中拼命出头时,生活的真相才缓缓降临:
这些优等生们,过去四年来戴在头上的主角光环,消失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生活给了年轻人什么?当头棒喝
即使有幸找到了工作,他们的焦虑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调查显示,比起三、四线小城市,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对北上广情有独钟。
2017年,清华大学超半数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就业;
复旦大学毕业生,则以高达90%的比例,证明了他们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这样的决定并不难理解。
来自名校的他们,原本有着更高的就业目标和薪资预期,再加上,大学四年在一、二线城市上学攒下的人脉和实习经历,这些都促使着他们选择一线城市。
名校毕业生们踏上了去北上广的路,也踏入了生活的熔炉。
高房价、低薪资、无积蓄,这三座大山狠狠地压在了他们的头上。
北京以6.8万每平米的平均房价,率先收购了当代90后的青春。
高房价之下,是高昂的租房成本。
北京平均整租租金在六千以上,而积聚了世界500强公司的望京,整租的平均租金在九千元以上。
支出摆在面前,高得让人喘不上气,那收入呢?
少得可怜。
即使是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平均薪资也不过9千元左右。
即便与人合租,三分之一薪资付给房东,剩下三分之二负担高物价之下的生活,每个月留下的可支配收入也所剩无几。
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状况,有人甚至还得靠家里补贴,才能维持在北京的生活。
生活给了年轻人当头棒喝,北漂的毕业生们通过网络寻找慰藉,也倒着成吨的心酸。
有的人耗尽全力,维持基本的生活,不敢病,更不敢生;
有的人辞职之后,身上只有56块钱,仍然奔波在面试的路上;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钦羡他人的人生,觉得自己糟透了。
更让人焦虑的还有,余额只有三位数的银行卡,提前消费的习惯和短暂的工作年限让年轻人们存不起钱,他们自嘲为隐形贫困人口。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靓丽,你不知道他的花呗里到底欠了多少钱。”
如果眼前的困顿仅仅是生活中短暂的苟且,那么一场大病就可以轻易毁掉未来的诗和远方。
一次重感冒就要花费近千元,一场大病则意味着灭顶之灾,毕业生们的积蓄远远够不上疾病的消耗。
生不起病的年轻人们,却又不得不被加班和熬夜蚕食健康,在北上广的深夜里透支着青春。
3、成为“大人”的焦虑
毕业不仅仅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
现实迫使他们需要快速成为对自己负责的“大人”,生活的不易真切地落到心上。
他们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连情绪崩溃都要事先规划好哭泣的时间和地点;
要考虑下一顿晚餐和下个月房租,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卑躬屈膝;
一旦犯错就必须自己承担最坏的结果,可能离职、可能赔偿,总之不会再像以前一可以“下次加油”.
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法则,严肃且残酷。
朋友说,躺在几平米逼仄狭小的出租屋里会有一种虚无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奋斗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学校里获得最佳辩手和拿到奖学金时的那种快乐已经越飘越远,自己很难再为生活里的一丁点快乐欢呼雀跃。
这就是象牙塔之外的人生,需要年轻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开始试着学习好好收拾“外面的世界”。
这些转变将生活的重担砸向了他们,慌乱之中有些人接住了,有些人被砸得手忙脚乱。
网上的一个短片真实还原了年轻人的某些状态,很多人看了之后感到心痛又心酸。
有多少人是这样: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不停地质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断地回忆失败的片段,然后负能量爆棚;
一次次地跟自己对话说,“我太累了”;
一遍遍地打着退堂鼓,说“没办法再做下去”,真的想要放弃了。
短片里的这种焦虑是所有年轻人的缩影,它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毕业生身上。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生活没有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喘息时间,逼着他们长成无所不能的大人。
4、我985毕业,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名校毕业生身上奇妙地共存着两种情绪——骄傲和焦虑。
生活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之中,他们不甘于平凡却更加难出头。
用作家江南的话说,“在北大没人觉得你是个主儿,强人遍地走,才子贱如狗。”
牛人太多了,名校光环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傲气,可精英遍地的现状和严酷的就业环境又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骄傲。
他们试图以一个群体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又因为自己身处这个优秀群体之中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不快乐的名校毕业生太多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是人生赢家,但在这个优秀者的角斗场里,遍地都是失败者。
没人想当loser,更何况是这些习惯了赢家角色的名校生。
但年轻时的焦虑和迷茫不可避免,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句台词:“当你回顾此生,在生命最青春光亮的岁月里,在命运十字口的徘徊时期,做出遵循内心的选择,无悔与坦荡地活着,这已是足够珍贵的一生了。”
纵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胜利者”,但都可以选择成为更珍贵的自己。
无论如何,趁着年轻继续踏实地向前跑吧,总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