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不焦虑爸爸的“鸡娃”手册:不在乎分数高低

时间:2018-05-28 09:20:10 来源:

  作者 | 吴妍娇 编辑 | Myra

  “

  不为孩子选择名校,上学前不教他识字,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高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爸爸?

  相比“别人家的妈妈”

  “别人家的爸爸”才真的是稀缺物种啊!

  这是个普遍焦虑的时代,今年时不时出现的焦虑,依然会延续到明年。如果你家里有个孩子,焦虑值会呈指数倍上升。关于对下一代教育的焦虑,是个永恒话题。

  但是,在教育焦虑的大潮下,有一个人却似乎不怎么焦虑。独立教师蔡朝阳有一个儿子叫菜虫,他不为菜虫选择名校,上学前不教他识字,不在乎孩子的分数高低……他对孩子说,“你有权一生虚度光阴”,“你有权一事无成”。

  所以,这究竟是个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

  阿啃老师

  可以这么说,有了孩子之后,蔡朝阳整个人才变得接地气起来。从前,从他嘴里出来的多是批判,多是宏大的词汇,不那么“关心粮食和蔬菜”。之前,他是丁克主义的信奉者,如今他却成了资深奶爸。曾经,他也是个文青,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爱情,可现在他认为那些都是浮云,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真爱,那就是亲子之爱。

  自从顶不住压力成了一个爸爸,蔡朝阳反而很感激爸爸这个身份。因为如果没有小孩,他对生命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到今天这个样子。

  阿啃老师谈教育

  奶 爸 篇

  1

  孩子是成人之父

  成为父亲以后,我最爱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是成人之父”。不是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而是孩子带给了我们对生命重新的感悟,我们在塑造这个孩子,同时这个孩子也在塑造着父母。

  这个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孩子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爱。第二,我也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换句话说,从孩子的成长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有伤痕的,但在育儿的过程中,这些伤痕也得到了治愈。很多个夜晚,在我精力交瘁,情绪失控而向孩子发飙之后,我都更深地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所以说,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平常我们看不见他的存在。但在和孩子的相处中,那个小孩会时不时地现身,提醒你那些童年的伤痕。

  也正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因而我不想孩子承继我身上那些幽暗的遗留,于是选择和自己身体的小孩握手言和,变得理性起来,真正变成负责人的大人。

  所以,我一直觉得,养孩子的过程,不是单向给予。“我给了你生命,把你养大,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我最讨厌这种话,有种你不要拉扯我,谁让你拉扯我的?我又没有要求你把我生下来!

  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我也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都能深刻地看见我自己的烙印。所以,养孩子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得到了成长。当然了,顺道使孩子也得到了成长,这就是双赢。

  2

  我有一套教育的“砌墙理论”

  我常说,做爸爸我认真到有点用力过猛。为什么这么说?原本我是奉行丁克主义的,后来想通了,所以做爸爸是一个理性的决定,我要为这个决定负责。

  但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很多不对的地方。我与虫妈,都是70后。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非常独特的一对父母。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70后父母普遍相似的深刻烙印,也在身上。

  70后这代人可谓是第一代受过完整教育,拥有相对完整的理性,具有较多现代意识的父母。一方面,这使得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能够摒弃之前许多的传统观念,赋予孩子以独立的价值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时是一代承前启后的父母,我们身上的传统遗留,依然像包袱一样负重不去。这大概是生于转型中国的我们这一代父母所无法避免的宿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三种教育。第一种就是我们70后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都是往我们的脑子里砌墙。所有的教育都教我们不要越雷池半步,我们脑子里的墙越砌越高,有一种强势的安全感。

  第二种教育比前者好一点,在墙上开了一扇玻璃窗,你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但只能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在玻璃窗上乱撞,出不去。

上一篇:隔代教育中,谁是最适合照顾孩子的那个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