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学校教育 >

关于高考改革、STEM教育等十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时间:2017-12-14 15:18:14 来源:

从2007年开始,此前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王殿军开始执掌清华附中,在此期间,百年清华附中并没有枕靠在前人的肩膀上昏昏欲睡,而是通过一系列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为此,王殿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大学先修课程丰富高中课程的层次性,让拔尖学生不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重复做题中;通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分系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通过STEM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集团化办学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薄弱学校。

生活中的王殿军更加真实、自然,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走出来的博士后。他曾以“校长的境界与名校的责任”火遍朋友圈;也因为“主动叫停女儿学奥数”让很多老师、家长拍手称快。

在“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生源基地校工作会议”上,搜狐教育·智见专访了这位校长,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谈到了高考改革和招生体系改革、名校的责任、STEM教育等十个话题。

1

高考改革和招生体系改革最关键的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智见:近年来,高考的评价体系包括大学的招生体系都在发生一些变化,在您看来,高考改革或者大学招生体系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王殿高考改革和招生体系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真正做到根据学生平时学习、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中学期间的全部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一面,真正做到全面、综合地选拔人才,而不是仅仅根据高考的学科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就很难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不科学的做法。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把综合评价纳入到招生依据中,让综合评价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所以,在国家层面,首先要建设对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实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清华附中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大数据,真实客观、公开透明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个系统清华附中已经用了三年,效果非常好。一方面国家应当鼓励对这样评价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给予高校选拔的自主权,督促高校用好这个自主权,比如对总成绩不高、但是在某个方面有独特能力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做到自主、公平、多元地选拔人才。

是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地改革人才评价和选拔制度,导致教育在最重要的地方出问题。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所以我们需要反思,需要大胆改革,尽快改革。

智见:有一项对顶尖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的培养调查发现,各科老师都在表达同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为基础教育的问题买单。在您看来,刚刚进入大学的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您会建议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以适应大学生活?

王殿军: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是有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分数挺高,甚至考到了名校,但是上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都很难尽快适应,有些甚至永远无法适应。

对于这种唯分数的教育模式我不提倡,不鼓励,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育?

原因之一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和选拔方式这个指挥棒出了问题。有些学校完全没有底线地迎合现有的选拔方式,导致所谓极端的应试教育现象出现,这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图为清华附中金帆民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但是,我觉得不能把“板子”都打在学校和校长身上,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人才评价和选拔的系统设计有缺陷,也不能全怪那些利用缺陷钻空子的人,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应该设法修正。所以我们必须改进人才评价方式、选拔方式和招生模式,让唯分数的教育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可能性。

通过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感到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有一些“吃力”,尤其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面,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从学习方式方法来看,大学老师讲的是大概思路,剩下的东西得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读。不可能像中学一样,老师把一个问题展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讲了又练,练了又考,反复讲、反复练、反复考。中学更多强调技术层面、方法层面、题型层面的训练,但是很多学生缺少自学的习惯,自己琢磨、研究的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上大学后,面对大量学习内容扑面而来的情况,就会显得应接不暇、特别地“吃力”。

所以,高中阶段就应该注重类似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包括对大学生活的自我规划。

2

名校”要肩负三大责任

智见: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能否谈谈您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在接下来清华附中还会有哪些探索?

王殿清华附中所做的一系列探索,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化教育,再到STEM教育和大学先修课程,都是希望承担起名校的责任,探索出一条路,和优秀学校一起带领中国教育面对当下挑战、走出当下一些教育困境。

名校应该有三大责任:

首先,要把自己的学校办好,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境界和情怀,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为他们的未来奠基。但是做好这些就是名校了吗?

第二,要看到国家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与实践,做基础教育的引领者、探路者,而不是关起门来把学校办到最好。

第三,要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清华附中为什么要承办那么多的薄弱学校?因为一个学校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如果每个优质学校都能带动起十个薄弱学校,这十个学校发展起来后再带动其它学校,那全国就会有很大一批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例如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刚开始只有一个校区,到后来发展为两个校区,现在是四个校区,马上要变成六个校区,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不断地把优质教育资源和理念辐射到更多的薄弱学校。

3

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什么要重视学习传统文化?

智见:您认为国际化人才要具备怎样的特征?具体落实到教学和学校发展层面要怎么做?

王殿国际化的人才,首先要具备家国情怀,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有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意识。其次,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站在全球,甚至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把握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另外, 这样的人才要能够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理解力,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自由交流、应对自如。

那么站在中学校长的角度来看,想要培养一个国际化人才,首先要让学生成为本国的优秀人才。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把中国的语言学得非常扎实,具备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然后再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在国际交流中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

(图为高三学生成人礼)

除了语言层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国际化交流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以全球视角和视野去观察、分析、阐述、交流,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等。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会积极参加模拟联合国、国际学校之间运动赛事、世界学者杯辩论赛事,中蒙国际学校学会赛事等等。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全球问题、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当然,国际化人才还要有家国情怀,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能够做到合而不同、求同存异、相互砥砺,共同发展。

智见:在您看来国际化学校为何要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王殿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能把本土化的东西丢了,或是弱化了,而是要把中国文化培养摆在第一位。到了学校了层面,不能空喊口号。在清华附中国际部,即便是外籍学生,也要学习中国的历史、地理,甚至还要学写毛笔字、学画中国画、读中国名著。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学习汉语,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对本国的归属感,没有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修养,那他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是“空心”的,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因为不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东西跟别人分享,人家并不一定尊重你。

4

预测未来学校不如解决当下的教育弊端

智见:在您看来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避免未来被淘汰?

王殿军:当下关于未来学校的讨论确实非常热,我个人是偏理性和“保守”的一派。未来是今天无法预测和想象的,如果时间倒退到20年前,我们也无法想象今天出现的智能手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回到教育领域,我认为最应该做的是找到当下教育和培养人才之间存在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先解决好。

(图为清华附中十连冠赛后合影)

关于未来,需要积极思考,努力去创造。但是我们更多地应该立足现实,立足改革当下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创造未来。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肯定是有的,但我个人的观点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的发展,对教育不会带来本质的变化。

人和机器不同的是人有情感,人是充满想象力的,有创造力,有思想,这些是机器很难具备的。而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确实很强。所以在未来,这些机械型的、重复型的、纯记忆型的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避免未来被淘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核心的能力和素养。一个高素质、能力强的人,干什么工作都会把自己的能力迁移到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也能干得很好。

所以,学什么专业,学什么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培养的思维模式、批判精神、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才更加关键,这些能力与素养是通用的。

智见:在您看来,集团化办学最难的点在哪里,在集团总校带动相对落后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殿军:提到一所学校,很多人想到的是校园、建筑、名称等等,实际上学校像人一样是有思想和灵魂的,一所学校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教育理念、管理者的教育情怀和境界、学校的管理方式、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培训与成长。

(图为大型冰上剧《爱丽丝梦游仙境》演出)

清华附中承办的学校都是一些薄弱学校,但是我们将这些看不见的理念和价值观以最快的速度、最扎实的方式落实到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发展进步也非常快。例如永丰学校、朝阳学校,现在都已经成为一个地区非常优质的学校了。

5

STEM教育与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智见:清华附中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或者说STEM教育,在您看来科学教育或者STEM教育会帮助孩子们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清华附中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课程实现的?

王殿重视科学教育,尤其是跨学科综合的STEM教育,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其实存在一个短板,我们的课程都是单学科学习,跨学科的、交叉性的教学课程和活动非常少。一方面,传统的学习强调单学科扎实系统的基础训练,所以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具有很好的培养作用,学生单学科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考试也都没有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仅仅靠单学科是不够的。几乎没有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靠单学科知识解决,比如环境污染等。所以中学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跨学科的方法,去审视同一个现象、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学习中,非常缺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需要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或者让学生参与到针对某一问题或者项目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

(图为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制作)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但是我们不要把STEM理解成这几个学科的组合。

我认为STEM仅仅是一种抽象理念的简明表达方式,其核心是跨学科,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中大多以项目式学习(PBL)呈现。而跨学科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中国学生非常欠缺的。这就要求学校要真正理解STEM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需要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能够自己开课,自己带着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平台和资源,要有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生成教学主题,然后研究主题,最后得出一个结果。

其实,在STEM这个名字流行之前,我们学校一直有这样的课程,我们叫跨学科综合课程。STEM教育不是为了教课而教课,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这些是传统教育中缺少的,所以我特别看中这一点。

智见:在您看来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STEM教育是什么样的?最可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王殿军: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老师水平非常高,我觉得有些老师的水平甚至不亚于大学教授。

另外,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因为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能够把学科教学和依赖于高水平实验室的STEM课程、项目式课程之间分配的非常好。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实验室的主任都是一线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但是我们没有具备跨学科能力的老师,中国的老师往往是教物理的不懂化学,教化学的不懂生物,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托马斯杰斐逊有些课程只需要一个老师讲,但我们得好几个老师。

智见:在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ART也被加入其中,在您看来艺术对于孩子成长发展为何如此重要?

王殿军:艺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科学和艺术本来就不分家。我觉得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艺术教育有两点是别的学科赶不上的。

(图为学生舞蹈表演)

第一个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最直接的培养方式就是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舞蹈、唱歌等等。所以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我认为这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校长。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绪的提高,对于未来的人生、科学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艺术教育够让孩子们“打开”自己,通过戏剧、唱歌、画画孩子们可以展现自己,这也是艺术教育特有的价值。例如绘画可以展现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戏剧、唱歌则培养了孩子们的表现力。

在国际上,大家把STEM教育中加上了Arts,变成了STEAM,强调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甚至还有人认为应该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在STEAM中加入了R,变成了STREAM。其实这类课程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类课程号召我们培养学生以综合的视角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学校,我们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学科、多视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的综合发展平台。

来源于智见
上一篇:教育部: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 取消中考不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