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辟谣“西方教育骗局论”:教育优劣

时间:2018-12-03 09:13:48 来源:

有位读者向我询问欧美“公办学校每天光是玩儿,私立学校才会系统学习。在入学上就已经把学生三六九分了”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

这个说法来自一篇广泛传播的文章《西方教育骗局:通过宽松的教育,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或《西方“快乐教育”的背后,竟隐藏着两个巨大阴谋》、《我花上百万移民国外,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没想到还不如中国》等等,其实是同一篇文章),以下简称《骗局》。

《骗局》一文以较大篇幅描述一位“李女士”移民英国后觉得孩子“数学计算能力下降,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认为“公立学校耽误孩子”,只好花高价让孩子去读私立学校,还报了很多补习班,但孩子已经落后了。通过这个悲伤的故事引出“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的论调,并扩展到“西方的教育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之所以说《骗局》一文是“谣言”而不是“观点错误”,因为观点错误可以由信息不对称、逻辑有漏洞等非主观原因导致,而这篇文章却存在很多偷换概念、曲解误导,甚至信口雌黄的地方。

比如,《骗局》一文说:

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总数。

看似言之凿凿,然而全英国有超过17000所secondary school(中学),当然不是只有1800所公立学校,那么作者说的是哪1800所?大概是requires improvement(需要改进)和inadequate(不足)的那些?

把顶级的私立学校与最差的公立学校进行比较,然后说公立学校不如私立学校,这是欺负我们不知道啥叫“田忌赛马”么?

事实上,牛津的英国本科生中超过58%来自公立学校,剑桥的则超过60%如果我说“仅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这一所公立学校,每年考进牛津剑桥的学生人数就超过数百所私立学校,所以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好一百倍。”是不是很可笑?然而这就是《骗局》一文同样的逻辑。

另一个数据是:2016年GCSE成绩前100名的学校中,81所是公立学校

注:GCSE(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英国中学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会考(10年级和11年级的学习课程)所颁发的证书。程度和要求都比国内初中毕业生要高,从理论上说相当于国内高一年级。经过两年GCSE学习后,学生方可进入A-level阶段的学习。学生GCSE的成绩是A-level甚至大学录取的参考。

下图是2017年GCSE成绩100强排名,篇幅所限只放了前20名,可以看到sponsored academy占据大壁江山。

注:sponsored academy是公立学校的一种,由政府拨款、委托专业办学机构进行管理

作为排名依据的progress 8这一指标,是通过学生在中学阶段的5年中,包括语言、数学及3门EBacc学科(学术性较高的学科)在内的8门关键学科成绩提升的程度,即该学校为学生带来了多大的进步,来衡量学校教学的有效性。这种评分机制一大好处是排除掉因“生源好”而在最终成绩上“占便宜”的情况(比如那些“贵族学校”),真实反映学校教育的实际价值。

可能国人一提到英国私立教育,就想到伊顿、哈罗等最负盛名的“贵族学校”。但九大公学并不能代表英国私立学校。换在国内,北京空军蓝天幼儿园(在春晚里你总能看到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上台表演,重要节日、外国首脑访华,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可不是你有钱就能上的,同样,它也不能代表中国的民办学校。何况伊顿公学还设置了面向公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家庭贫寒但成绩优异的孩子申请就读。牛津大学发言人也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私立学校获得奖学金,牛津一年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超过100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

英国“会考”GCSE和“高考”A-level都是公开考试,评级标准透明、国际广泛认可。如果认为中国高考是逆袭改变命运的机会、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那么有什么理由说英国的不是?

《骗局》一文又说: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除了第一句那个80%查不到依据,其它4个数据来自Sutton信托基金的一份报告。然而《骗局》一文选择性忽略和误读了报道里的两个重要信息:

一、撰写此份报告的Philip Kirby博士说:“来自更具优势背景的年轻人往往拥有更广泛的专业社交网络,可用于获取特定工作;同时他们的父母更有能力通过无偿实习提供支持,而这对职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研究者认为家庭背景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不过这个人群普遍有财力接受私立教育,因此《骗局》一文的作者认为是私立教育本身给他们带来了职业发展,这是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错误。

二、在教育部以“对社会正义的全面承诺”为基础的改革下,“卓越”和“优良”级别公立学校的学生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140万人;大学入学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数量不断上升,2010年以来进入罗素大学集团的弱势学生翻了一番。可见与《骗局》一文的论调恰恰相反,英国正向着教育公平的目标不断努力,力图通过更加广泛和优质的公立教育提供社会流动性、打破阶层固化,并颇有成效。何来“通过教育偷偷完成社会分层和阶级固化”的“阴谋”?

注: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由牛津、剑桥等24所一流大学组成,被称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代表着英国最顶尖的大学

在对英国教育一番胡扯之后,《骗局》一文转而抨击美国: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拜托,惠特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是公立学校啊!作者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更可笑的是作者还拿电影的虚构情节作例证,论述其观点: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拿虚构情节当例证我懒得吐槽了,就说这“美国大学入学以推荐为主”,如果是真的,那准备申请美本的孩子们还辛辛苦苦考SAT干吗?而且除了SAT,中学平时成绩GPA在美本录取考量中与SAT权重几乎相等,另外还要考虑“难度系数”(是否修习AP或国际学士项目课程等难度较高的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重要因素(学业成绩虽然也很重要,但美本录取却不是“唯分数论”)——相对而言推荐信远远达不到起决定性作用的程度,只是给招生官提供一个参考,了解其他教育者如何看待这个学生

非裔人士奥巴马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就读公立学校,不也进了哈佛,还当上了总统

另外,1994年设立的美国KIPP项目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专为帮助出身于具有“反智主义”传统的底层社会的孩子考上大学,摆脱出身的桎梏、获得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

先不谈世界观价值观,就说中国传统式父母质(功)朴(利)的想法,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名校,考名校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出人头地。那么,除了传统大学,美国现在还有产业创新型大学,走职业教育路线(这是向德国学的招数),毕业生就业薪水甚至超过哈佛、斯坦福——反倒是哈佛等一流大学的许多毕业生,秉承着“为人类服务”的信念,参军、做义工,甚至奔赴非洲等经济落后、生活艰苦的区域。著名的“虎妈”蔡美儿的大女儿哈佛毕业后就加入了美国陆军。看到他们,你还能说“西方教育是阶层固化和社会分层的工具”这种话吗?

所以,虽说美国由于较早“教育产业化”的缘故,教育公平性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欠佳的,但也不能这样信口雌黄诋毁美国大学吧。

何况“西方”也不是只有英美两国,至少北欧和西欧都很注重公立教育(其它的不是不注重,是我不了解,不能断言),好些国家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方面都堪称表率

比如多次称霸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芬兰,几乎100%是公立学校;只有极少数的私立学校,大多是宗教学校或华德福学校,前者提供大量宗教课,后者学制与公立体系不一样,很多学生并不以考大学为目标。私立学校不能收费(由政府进行补贴),且禁止挑选学生。因此,私立学校必须依照与公立学校同样标准招收学生,并提供给学生如公立学校所提供的同等待遇。

丹麦、挪威也是类似,尽力消除教育不平等,私立学校仅为公立学校的一种补充,方便那些在某个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孩子入学。

培养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国,拥有8000万人口,却只有约2500所私立学校(与芬兰一样,这些私立学校大多是宗教学校或华德福学校)。因为德国人坚信,公共教育是促进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而言法国的私立学校多一些,但仍然是公立学校占据主导地位。享有盛名的路易大帝高中(Louis le Grand,简称LLG)和亨利四世中学(Henry 4),在法国的地位相当于英国的伊顿、西敏,不同的是这两所中学是公立的。

至于我所居住的卢森堡,人均教育投入世界第一,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近4倍各地区公立教育资源分配均衡、硬件设施都很好;教育工作者薪资很高,相应的从业门槛也高(硕士学历+一年实习经验),教师的水平都不低。

下图为两周前卢森堡面向高中生举办的教育展,各一流大学的招生官、校友坐镇答疑

一些公立中小学还授予IB国际文凭,也就是说,国内动辄一年10万起步的IB国际课程,在卢森堡可以免费享受。卢森堡公立幼儿园(4~6岁)统一的教育评估体系,与IB国际课程之幼小阶段核心课程PYP一致。

因此,《骗局》一文中“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私立学校管理严格,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等论调大谬矣!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西方教育阴谋”论之所以罔顾事实,故意妖魔化英美的公立教育且将结论扩展至整个“西方”,是不是因为制造焦虑,才好有利可图呢?又或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某种“酸葡萄心理”?由此可见,《骗局》一文本身才是最大的骗局啊!

本文作者:

Audrey,北大管理学硕士,曾任集团企业高管,现居卢森堡,创办文化推广及咨询公司AWTC。热心公益,作为文化教育交流协会(NGO)发起理事,持续组织教育论坛、图书捐赠、公益夏令营/冬令营、雅集等公益文化活动;注重教育,坚信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修炼,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推崇“终身学习”,爱好带着思考去阅读、带着灵魂去旅行。

上一篇:学个英语背上十几万贷款?“校园贷”藏身华尔街英语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