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变味了,甚至成了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
文丨陈小二姐 特约作者
近日,澎湃新闻“一号专案”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湖南省纪委在2017年5月16日发布的一则通报震动学术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2018年4月23日,湖南省检察院通报,桃江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编辑、正处级干部乌东峰以涉嫌受贿罪提起公诉。
按理说,杂志主编也算是清水衙门,应该跟违纪扯不上太多关系。然而,就在这个看似没什么实权的位置上,乌东峰却出了大问题,甚至有江湖传言他情妇众多,还有7、8个私生子。这到底是真是假,法院的认定书里没写,我们这些“看客”也不好妄自猜度了。
不过,看完整个通报就会明白,乌东峰“出问题”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在全国很多地方,还蛰伏着不少乌东峰。
那么,乌东峰在他的主编之位上,到底干了些什么呢?经法院认定,乌东峰利用手中的发稿权,大肆收取版面费近千万元,其中,乌的情妇覃建军被认定伙同乌东峰收取了至少814.95万元的“版面费”。
事实上,乌东峰等人收取“版面费”的历史长达数十年,但认定属于受贿的时间从2013年开始。也就是说,如果从乌东峰2002年进入湖南省社科院、成为《求索》的总编(主编)算起,涉案金额可能更多。这难免有点细思恐极,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为何非要收版面费?
是什么让一个清水衙门变成肥差?是什么让乌东峰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官员沦为阶下囚?
说白了,似乎还是那个绕不过去的“版面费”。
在学术界,一提起“版面费”,青年教师、硕士、博士们就恨得牙痒痒。不交吧?毕不了业;交吧,动辄上万的“版面费”真是让人肉疼。
从法院公布的信息来看,在《求索》杂志发表一篇论文被收取的“版面费”最高达到5万余元。这其中,门道还颇多。比如说,看你的经济实力,能否拿得出那么多钱;还不如说,看你的介绍人是谁,跟乌东峰、覃建军关系如何;再比如说,你是什么身份、论文质量如何、是否加急……也都决定了版面费的高低。乌东峰们,俨然已经将利用《求索》杂志发稿,变成了一门成熟的生意。
那么,版面费必须要收吗?为何学术期刊大都要收取价格不低的版面费?
事实上,版面费不是只有中国有,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也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不同期刊的版面费相差也很大,一些比较好的杂志版面费很低甚至免费,但也有一些杂志版面费较高。全球核心杂志有些版面费一篇可能超过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以上。
学术期刊为何要交版面费?最初,这只是为了维护运营与收支平衡。学术期刊不同于市场上流通的商业杂志,像美国的《读者文摘》,中国的《读者》、《知音》,在互联网勃兴之前,这些杂志都是可以通过零售、广告盈利的。如此这般,刊物向作者支付稿酬,自然也是天经地义。
然而,学术期刊的处境就比较尴尬。这首先因为学术刊物很难市场化运作,除了高校图书馆,购买学术刊物者在现实中并不多。恐怕绝大多数高校老师,都不会自己掏钱订购学术刊物。这就给学术期刊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办刊又需要大笔经费。编辑费用、请专家审稿的费用,这都是真金白银。大多数外行并不知道,除了编辑部初步选择来稿外,大量稿件还要送请有关专家评审,编辑部为此要支付一笔数量不菲的审稿费,这是刊物支出的无底洞。从这个意义来说,学术期刊收取一定的版免费,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容忍。
版面费变味了
事实上,自第一份学术期刊《科学家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问世以来,学术期刊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创办的,而是为了学术交流。一个科学家有了研究成果,总得找个地方发表出来,学术期刊就是最好的媒介。与此同时,同行们也需要从学术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19、20世纪一些最伟大的科研成果,都是依靠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我们最为熟悉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年就是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
然而,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变味了,甚至成了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大高校对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过(bian)度(tai)追求。毕业、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申请各种研究基金,必须要发表论文。没有需求,自然就没有交易。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学术期刊沦为掘金的工具,不足为奇。
不仅国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带“坏”了国际上的风气。全世界的学术期刊都知道中国大学有发论文的过度需求,一些人将此视为一个巨大的商机,开始做起了中国人的生意,甚至连Nature出版集团、Science 集团、Elsevier集团等老牌学术出版商也加入这场捞金运动。数据显示,Elsevier四年前利润率就达到37%,甚至超过教育培训机构或一些企业的利润率。记者调查显示,中国学术界向国外电子期刊缴纳数十亿“论文版面费”。
知名科学家饶毅就曾公开质疑过一些国际期刊就是冲着中国人的钱而办的,他说,“英国杂志《自然》为了赚钱,近几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的杂志,这份杂志明确表示,凡是没有造假的文章都可以发表。还有前几年另一家国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收到大量中国投稿,所以短时间内,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在Nature(自然)集团的杂志上,发表量急剧升高。国内有些机构、部委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nature(自然)这样宣传就是吸引你们来发表。”
PLOS出版集团旗下的各大收费期刊版面费用标准
交了这么多版面费,发表了这么多论文,质量如何呢?早就有媒体披露,目前中国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为世界第一,但被学术界引用的比例在世界排在一百名之后。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抄袭事件不断。2015年,甚至爆发了中国百余篇学术论文被撤稿事件,这些论文大都涉嫌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等问题。
必须改变论文取才的模式
毕业、评职称、晋级……之所以什么都要看论文发表情况,说到底还是因为省事。饶毅就曾说,估计80%的科研单位用杂志来招人用人,似乎在几大杂志发过论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
然而,选人不是选杂志。
被誉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中国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不能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应该运用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加菲尔德博士于1955年提出了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的概念,开创了从引文角度来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因其对世界科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加菲尔德博士被科学界誉为“SCI之父”。他改变了全球数千万研究人员的研究过程,使他们能够利用引文索引进行深入研究,跟踪科研发展趋势,评估研究成果。
尤金·加菲尔德
近些年来,SCI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科学评价指标。加菲尔德博士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要重视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科学家说话都比较简单、直白,所以我也就大段引用了。在我看来,无论是饶毅还是尤金·加菲尔德的论述都不错。如果从源头上遏制住高校对论文的渴求,遏制住单一的选人标准,乌东峰可能也不会沦为阶下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