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安抚物?说说孩子的“恋物情结”

时间:2018-07-18 08:51:24 来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后知后觉地明白了一件事,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小片小世界,是属于安抚物的,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比如昨天晚上,我们家哥哥 Joshua 差不多10点才睡,原因是因为他找不到一直陪着自己的小车了,玩耍的时候不知道放在了哪里,我们满屋子找了差不多1个小时才找到。

  Joshua 找到小车的时候可开心了,正儿八经地把小车放在自己的旁边,盖上简单的“小被子”(其实就是床单的一个角),然后没几分钟就睡着了。可作为常年哄睡的老母亲的我知道,如果今晚找不到这部车,那么他们可能12点都不会去睡觉。

  孩子对于安抚玩具的这种“依恋”常常超出我们最初的想象,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之前看《爸爸去哪儿》,印象最深的是 Kimi 跟自己的安抚物小黄告别的场景,说真的,在我家里,这个画面也是非常常见。

  我家 Joshua 现在每天出门都会带上自己的安抚玩具,到了学校就小心翼翼地放在书包里。他知道规则(上学不能玩玩具),但又舍不得离开它们(最起码在书包里,放学后就可以看到)。

  他还会给安抚物取名字,一起洗澡,做游戏,然后和让这些玩具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有安抚物在身边,孩子会很快乐,并且有满足感。

  我家两个孩子的安抚物品类非常多,我在给他们选择安抚物时也积攒了不少经验,也看过不少安抚物的资料,但里面的很多“通用道理”并不完全适用于在实际中观察到的孩子的情况。

  所以今天的文章,想从我自己的育儿角度,和大家谈谈安抚物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早前并没有“刻意”让孩子的生活里引入安抚物的人,逐渐地发现了安抚物之于孩子,不一样的重要的地方。

  01什么是安抚物?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安抚物?

  安抚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满足孩子安全感的物品。它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了一个“陪伴者”的角色,能够满足孩子情感和生理上的双重需求。

  有些孩子可能从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抚物,一直陪伴着长大,比如玩偶或者小方巾等;也有些孩子大一些才开始引入安抚物,像我家哥哥,是两三岁时突然“萌发”了安抚物的陪伴意识,然后从自己最熟悉的玩具堆里挑选出几个,小车、家里的模型、看中的小玩偶等。

  总之,好像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生活里,就离不开这些“小伙伴”了。

  安抚物的作用有很多,本质上还是一种“依恋作用”,孩子可以从安抚物身上找到安全感,并且学习如何照顾他人,这是培养孩子从自我意识发展到他人意识,很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孩子对安抚物的需求也因阶段而异,因人而异,像我家弟弟 Eric 虽然他也会跟着哥哥玩安抚物,但是他目前对安抚物的态度是,即便它不在身边,自己也可以玩得很开心,睡得很安心。

  他不会像 Joshua 那样,找不到安抚物会心急,会挂念,会担心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自己却帮不上忙。

  有安抚物陪伴着长大的孩子,我觉得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着如何照顾自己,照顾他人;但如果目前还没出现对安抚物有需求的孩子,也同样是正常的,因为安抚物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小辅助物,而非替代物,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不应该需要靠“安抚物”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02如何引入安抚物,避开安抚物的坑?

  从睡眠安抚的角度来说,其实安抚物可以有很多,比如睡袋、安抚巾(小方巾)、玩具(我家孩子的就是小车玩具)、被子(我家哥哥的安抚物就是出生后一直陪伴他的小被子)、妈妈的衣服,以及其他的辅助方式,比如声音、摇篮、推车等。

  这些早期阶段出现的安抚物称之为技能型安抚物,主要目的是辅助睡眠,帮助孩子平静入睡,特别是新生儿最早期的时候,采用包巾的方式可以减少孩子的惊跳反应,提高睡眠质量。这些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有做。

  △ 哥哥刚出生时用包巾来安抚

  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一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引入有窒息风险的安抚物,比如用太厚太长的被子、太蓬松的玩偶来陪伴孩子入睡就不太妥当,保证睡眠安全是第一要素。

  在保证睡眠安全的前提之下,给孩子引入安抚物的节奏还有三个关键点:

  ◇ 高频出现。

  安抚物一定是孩子生活中高频出现的物品。如果是由我们带给孩子的,那么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小小的介绍仪式,然后放在孩子身旁,经常挨着孩子出现。

  一开始孩子可能会熟视无睹,但如果发生了某个契机,慢慢产生了感情,孩子可能就会一直抓住它,和它形影不离。

  所以相处的时间,是安抚物成为安抚物的一个先决条件。比如我家孩子用车来当安抚物,也是他在日积月累的相处过程中,自然萌发的感情,真的是我们“挡也挡不住”的(也不需要去挡)。

  ◇ 得看眼缘。

  我之前试过给孩子挑各种“安抚物”,但是我发现啊,我给孩子们选的,孩子们不一定会喜欢。

  比如下面这个玩偶,是很好的品牌,我自己很喜欢,Joshua当年看起来也很喜欢它,可是就是不会把它当成“安抚物”来用,他们之间无法产生那种“依恋”的情感,孩子喜欢它,但根本不“爱”它。

  △ 床上的这几个玩偶最后都没有成为哥哥的安抚物啊

  ◇ 警惕不适物。

  在哄睡的早期阶段,我们很容易会以“孩子能安静入睡就好”的心态,使用一些不合适的“安抚方式”,比如使用奶瓶嘴,让宝宝边吮吸奶瓶奶边睡觉;还有给孩子果汁等等。这些看起来让孩子“安静”的方式其实是不妥当的,所以无论孩子多大,都需要避开这些不适物。

  另外还有一些是需要根据宝宝的成长阶段性退出的,比如“吃手”和安抚奶嘴的安抚方式,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戒除过程。我之前写过攻略,大家可以系统地看看。今天的文章里就不详细说了。

  △ 弟弟小时候吃手的样子,肉乎乎的,当时他身体曲线90%左右的,现在也已经戒掉了

  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产生了依恋,你会有一种奇妙的体会,感觉世界好像突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孩子会很兴奋、并且小心翼翼,好像这个世界突然多了一个陪伴他的好朋友,然后他会用最大的温柔,去照顾这位身边的“小朋友”。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样接纳它,让它陪孩子好好走过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时期。

  03孩子会和安抚物玩什么?什么时候判断需要警惕?

  从观察我家孩子和安抚物相处的过程,我发现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相处细节,孩子会自然地和安抚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也是我们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各项技能的好时机,而玩耍的过程也成为了孩子童年时期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

  1。开拓认知:假装游戏

  这在我们家算是很高频的游戏了,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着很强大的支持作用。

  孩子会和安抚物,喜欢的玩偶、小车等开展各式各样的假装游戏,比如这几天我家两个孩子一直在玩冰淇淋店的游戏,小车当顾客,自己当店主,轮流着做买卖。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安抚物看似是“玩具”,但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的“好朋友”。

  你可以感觉到孩子会自发地使用安抚物做任何的想象,比如给玩具命名,给它们安排角色,和它们做各种各样的小活动,这些都是安抚物在生活中作为“认知媒介”的好方式。

  △ 小狗痛了,那就给小狗“哄哄”,通过玩具的引入让孩子学习亲社会行为,截图自「优陪计划」游戏课(2-3岁)假装游戏:我的小宠物

  2。社会引导:规则游戏

  平时,我会借助安抚物和孩子玩很多规则游戏,因为安抚物已经是孩子的小伙伴了,所以也会被“纳入”我们的整个家庭和社区活动中,是一个“可以方便家长引入和培养社会规则”的好桥梁。

  比如有时候,孩子希望把安抚物待在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玩,我就会利用机会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规则”,比如我会告诉孩子:

  小车可以陪着你去上学,但是不能带到课室里去,我们要先放到书包里,可以给玩偶找到一个它感到舒服的位置,然后玩偶会在这里等着放学的。

  还有的时候,我会发现孩子双手都被安抚物“霸占”了,比如拿着四只小车出门,其他什么都拿不了了。这个时候也是引入规则的好时机。

  此外,还有一些生活规则是需要孩子理解的,比如,我会跟孩子说:

  小车朋友也需要睡觉、洗澡和盖被子,你是不是也要一样啊?

  亲子阅读的时候,我也会给小玩偶们排排坐,放好一个位置,告诉孩子们:

  你看,乘香和莎莎都坐好了(嗯,我家孩子给玩偶取的名字),我们要开故事会喽~

  这些都是在无形中,让孩子“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更好地理解生活里大大小小的规则。

  3、情感支持:缓解焦虑

  就像昨天晚上我家哥哥找不到小车急得快哭了一样,安抚物也是孩子内心情感的投射,所以很多时候有了安抚物的孩子,就多了一个自己的安全的堡垒地带。

  像我家Joshua 半夜如果醒了伸手一摸,感受到小车在旁边,就会很快地、安心地睡回去。

  如果要参加面试这样比较有挑战的项目,我也会用安抚物和孩子一起打气,“我和小车在门口等你,相信你肯定没问题的”,孩子就会肯定地点点头,把小车放在我的手心,有种在“托付”的仪式感。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紧张不安、夜惊害怕、莫名恐惧(我也写过恐惧的缓解文章,可以戳链接查看:“妈妈,我怕!” 丨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搬到了一个新环境,面试考试成绩不好,家里多了一个手足等……

  拥有一个安抚物对孩子来说,就会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多了一点点地安全感,因为有很多情感支持和寄托,在安抚物关系搭建的那一刻,便已经达成了。

  那哪种情况需要我们警惕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孩子会不会产生对安抚物的唯一依赖,甚至因此排斥其他任何的“关系”。

  因为安抚物是情感的连接和辅助,大部分时候孩子和安抚物是自然而然地相处,孩子还有很多其他喜爱的事物、良好的社交关系,比如和亲人朋友都相处得不错。

  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逐渐加深,并且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逃避和抗拒感时,就需要我们留意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与安抚物的关系不大(我曾经碰到过一些家长会觉得安抚物很幼稚,或者影响了孩子的心智发展,一定要戒掉),这种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症结出在哪里,是什么让孩子感觉到了压力,帮助孩子缓解和调整深层次的“不安全感”问题。

  而安抚物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爸爸妈妈在帮助调整孩子的压力问题时很好的“沟通桥梁”。

  安抚物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存在,孩子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给了这位小伙伴,也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认知传递给它,和安抚物相处的过程,就像是孩子把自己的内外认知和世界发生连接的缩影。

  对我们大人来说,用一个开放的态度看待孩子身边的小玩伴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意识到安抚物之于孩子的存在,并积极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时,其实就给了孩子一个坚定又正向的信号,我们愿意接纳孩子正在发展中的,那份温柔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

  我始终相信哦,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玩伴是很好的事情,它可以给孩子带来辅助但又稳固的安全感,也能成为我们亲子教养中很好的“合力”和“桥梁”,陪伴孩子走好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之旅。

上一篇:中国的大学宿舍分为5个等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