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气质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说起高级美,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会是端庄大方的董卿、温婉知性的俞飞鸿、优雅文艺的刘若英。
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她们依然不失优雅,楚楚动人。
这些拥有高级美的女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董卿:读书让我重拾自信
董卿出生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里。她说,平日里,父母在家没事就是看书。父亲热爱文史,最爱读《古文观止》、《二十四史》,母亲则偏爱西方文学。
上小学时,父亲会要求她把读到的成语、诗词都要抄到小纸片上,然后贴在书桌上反复翻阅。
而每逢放假时,母亲就会给她列出书单:《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
她常常三五天就能通读一本书,有时候母亲觉得她读的太快,还会抽查一下。当被考验到书中一章的人物关系时,她总能对答如流。
父母的严格教育让董卿从小就对文学耳濡目染,她热爱读书,成绩优异,只念了四年小学的她曾连跳两级升入初中。
上中学时,她爱上了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还常常为了参加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跟父亲撒谎。
出于热爱,她考上了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却一度因为形体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很沮丧。
失落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在图书馆里读书,在书中的世界寻找力量。在那段低落的时光里,读书给了她希望。
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董卿在文化课上渐渐找到了自信,在台词和形体方面也渐入佳境。
她的口才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一次机缘巧合,她成为了主持人,后来又被东方电视台录用。
到了上海,她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无人理睬的新人,她只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在剧组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
后来上海卫视成立,她果断地选择去了更大的舞台,然而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个串联节目,卫视的收视率一塌糊涂,上班就是点个名。
生活变的无所事事,她陷入了失落。但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开始在家里读《红楼梦》、《唐宋诗词》等大量的古代名著诗词。
这些古典文学平复了她内心的浮躁,让她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怀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她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并成功考上了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边读书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上海卫视改革蒸蒸日上, 一切柳暗花明,而此刻的董卿早已将自己培养得成熟干练,因此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
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一举夺得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届的最高奖“金话筒奖”,这次成就,也让她获得了进入央视的机会,走上更大的舞台。
从那以后,从春晚,到《中国诗词大会》,到《挑战不可能》,到《朗读者》,成为了人人为之赞叹的端庄得体,大气知性的主持人。
她说,一路走来,是读书帮她找回了自信和希望: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到现在,董卿依然保持着她多年以来的习惯,就是睡前要阅读一小时书,而且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她也从来不会带到卧室。
处在互联网时代之中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
尽管再忙,她依然会坚持抽空读书,她说: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读书给了她自信,让她在每一个人生的低谷里都能积蓄力量,然后在拨云见日之时一飞冲天。
俞飞鸿:读书拉开了你与别人的差距
在《十三邀》第九期节目中,许知远和俞飞鸿的对谈刷爆了朋友圈。
面对许知远的花样挑衅,甚至是充满关于性、男人、潜规则等事情的追问,俞飞鸿面带微笑,语气温柔却又坚定,没有一丝局促。
她透露出来的,是由内而外的聪慧与从容。她的眼神明亮仿若星辰,眼角带着和煦的笑。
俞飞鸿在观众眼中是一代美人的典型,1999年,她在《小李飞刀》中饰演的惊鸿仙子,知性温暖,不咄咄逼人却闪闪发光。
她出场时的惊鸿一瞥,眉目生秋,惊艳动人。
过去了18年,当我们再次看到俞飞鸿的时候,不禁感慨,岁月待她如此宽容,仿佛只轻轻拂过了她的脸。
在《十三邀》中,当提到演戏时,她说:
我自己吸取的养分,不是从我演一个角色、一部戏里吸取的。
我觉得演戏之外有太多的地方让我去吸取养分,所以我精神世界的富足,不需要靠我演某一个角色来获得。
而这最重要的养分,正是来自她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件事——读书。
俞飞鸿可谓是天生丽质,16岁的时候就担任电影女主角,18岁就进了电影学院。
她的同学兼同事王茜会回忆她们的大学生活时,就说到,俞飞鸿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
当时班里有很多男生追求她,想邀请她吃饭、看电影,她一般都会拒绝,然后安静待在教室看书。
她喜欢读一些名人传记,探寻他们性格形成的源头,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借鉴成长。
她的朋友王茜说,有一次她去教室,看见俞飞鸿正在读《伊梅尔达马科斯自传》,她张大了嘴巴,问俞飞鸿看这书干嘛。
俞飞鸿没有回答,只是叹息了一声:“哎,婚姻就是一场赌注啊。”
伊梅尔达是菲律宾的女政治家,她的丈夫是菲律宾总统,两人的经历类似《纸牌屋》里的故事,俞飞鸿却看得津津有味。
读书让俞飞鸿有着高于同龄人的成熟,同时也拉开了她与别人的差距。
大学期间,她就是出了名的学霸,不论是学习和生活她都做了很好的规划。
当其他女孩忙着恋爱的时候,她在学英语,以至于以后能用英语演戏生活;当舍友睡懒觉的时候,她却天天练晨功还从不迟到,最后还拿到奖学金。
相比较外边喧嚣的世界,她更喜欢安静地沉浸在书中,跟着主人公一起成长,感受不同的人生。
俞飞鸿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是须兰的《银杏银杏》。
她爱这个故事,十年间她逢人就讲述这个故事,于是有一次王朔说:“既然你这么喜欢,不如自己去拍。”
在王朔的鼓励下,思考再三,她决定为之一搏。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为了达到心目中的要求亲自写剧本。接下来做导演、拉投资、选拍摄地、找演员......
▲《爱有来生》
那时候的电影市场并不是很火热,但俞飞鸿却坚持为了自己的热爱去拍了这部电影——《爱有来生》,票房两百万。
虽然票房一般,但这部电影口碑拿下首届女性电影周评审团特别关注单元年度女性电影奖。2010年,还拿下了17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完成了自己的热爱。
她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充满野心,成为女强人,而是在完成心愿后安静地退出了。
她继续回到原来的生活,安静地读书、练字,给粉丝们写手写信,可谓见字如面。
俞飞鸿让人喜欢,不仅是因为她美丽的面容,更是因为她的坦然。她曾说过:
我希望我的人生平淡到不足以写成一本书。生活越平淡,就越没什么,我就越踏实。
与其说她是一个演员,不如说她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
岁月没有夺走她的美貌,读书沉淀了她由内而外的温柔气质,让她愈加端庄优雅,从容不迫,成为了真正的不老女神。
刘若英:读书是学会独处的过程
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蓝色的牛仔裤,扎着马尾,简单清爽,不施粉黛。
在姹紫嫣红的娱乐圈,刘若英是出了名的文艺女青年。
刘若英出生于军人世家,她的祖父母那一代就十分开明,他们主张“女子有才也要有德”,于是从未放松对孙女的教育。
刘若英的父亲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2015年父亲87岁大寿时,刘若英送给父亲的礼物是一套书桌椅。刘若英描述父亲:
父亲一辈子最爱看书,家里堆积如山的书放不下后,直接每天去书店看,现在爱上了iPad,每天拿着放大镜看,几次眼睛不舒服,劝了也不听。
就是在这样的家风下,刘若英从小就喜欢读书,家中大量的藏书陪伴她成长,充实着她的精神世界。
独自一人的时刻,刘若英基本上都是在读书,家里的书看完之后,就每天跑到书店去看。
读书让她变得成熟又独立。14岁时,她就勇敢地独自去旅行,16岁,她就学会了一个人去潜水。
成名后,每次拿到赚来的钱,她总是先买书,然后再买衣服和其他东西。
不论是睡衣、包包还是手机,她都用了很多年。对此刘若英说:“既然没坏,何必要换新的呢?”
但是看见喜欢的书,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平时在路上看见了书店,她常常不自觉地就走了进去,兜兜转转几圈,就抱着一堆书出来了。
读书是吸收消化的过程,读的书多了,表达便会自然而至。
2001年以来,她开始写书,出版了《我想跟你走》、《我的不完美》、《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等书,俘获了大量读者的心。
她边读书边写作。
通过读书,她与历史上的伟大精神交谈;通过写作,她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
她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在袒露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生活得更认真,学会琢磨和思考,什么事情对你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不论日常工作和家务多忙,刘若英总要抽出时间来写作:“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会停止对写作的追求。”
在刘若英看来,读书就是学习独处的过程,而独处就是成长的意义。
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她表示独处是一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热闹繁华,当霓虹散尽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与钟石结婚时,她就说到:
婚后我绝不在家做全职太太,还是照常工作、唱歌、演戏、写作。
在装修结婚新房时,刘若英和钟石原本计划用一间书房,但最终,他俩装了两个书房,并把两个书房安排在距离最远的对角线。
两人回家进门后,一个往左走,一个往右走。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样的距离感会让人不舒服。然而刘若英确认为,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在枝繁叶茂的爱情中保持完整的自我。
她一切的成就和充实,正是从她内心的独立开始的。
而她的独立,正是来自于她对于读书的执着。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时间带走一切,读书带走时间。
通过读书,我们找回自信,在失落之时重拾希望,触碰光明;
通过读书,我们学会独处,在孤独中深潜,蜕变成长;
通过读书,我们拉开与别人的差距,不卑不亢,不俗不媚。
相由心生,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度过的书。
随着岁月的变迁,容颜会老,皮肤发皱,头发斑白。但气质却会随着岁月愈加优雅。
愿你也能在读书中变得有底气有能力。
终有一天,你读过的书,会随着时光流逝沉淀为优雅和魅力,熠熠生辉,楚楚动人。
来源于新东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