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十九大代表们的这五句话火遍教育圈

时间:2017-10-24 09:25:16 来源:
看点:十九大将于今日正式落下帷幕,其实在十九大代表中,不乏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中,有教育部长、两院院士、中学校长……在六天的时间里,他们为教育发声,提出很多教育领域的“真问题”和“新观点”,他们的一些“金句”甚至成为十九大期间的“爆款”,引发广泛讨论。关于高考改革、关于双一流建设、关于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这些观点有的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有些将作为改革经验影响未来教育的变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十九大期间有哪些火遍了教育圈的观点会影响未来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送出4个“红包”,啃下3个‘硬骨头’!”
——教育部长陈宝生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五年,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五年时间,用于教育的投入,一直坚持4%;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从五年前的20%多,到现在90%多。过去五年,人民对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这五年,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大;90%以上的残疾儿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8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还可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过去五年,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中国教育依然存在着幼儿园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高中教育普及率较低,新高考改革依然在探索阶段等诸多问题。“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这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主要矛盾变化的表现形式。”教育部长陈宝生坦言。
 
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陈宝生认为,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
第一个“红包”到2020年,我们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毛入园率要达到85%,现在是77.4%,还有普惠性的幼儿园要占到幼儿园的80%以上,现在60%多。
第二个“红包”义务教育阶段,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里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第三个“红包”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正在打高中阶段普及攻坚战,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现在是42.7%。达到50%是什么概念?就是说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第四个“红包”送给老师们。要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发现,教育部送出的四个红包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教育阶段,触碰到“择校热”、“大班额”、“中小学减负”等多个教育痛点
 
按时结合此前经验来看,教育类的改革往往步伐缓慢,且困难重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也指明了教育改革的三个“硬骨头”:
第一个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达到80%。
这个为什么是硬骨头?即使这两个指标达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还不能根本解决。还有,放开二胎之后,每年新出生的孩子有很多。
第二个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
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有一些学生是自愿失学因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现在是93.4%,这是一个大的“硬骨头”。
第三个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因为这是指挥棒。
 
“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
——教育部长陈宝生
 
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在前面介绍教育改革需要啃下的“三个硬骨头”时已经提到,但是为什么又单独拎出来说一次?
一是因为涉高考话题自带“热门话题体质”。其次,高考改革是指挥棒,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就能带动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最后,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是“全面”,不是“局部”,更不是“初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教育层面,就是唯分数论影响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加重学习负担之弊,是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的短板,是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刻不容缓!
 
陈宝生介绍,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5年我国实行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及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多招收了37万名大学生。“这37万是什么概念呢?一个大学一年如果有2000个新增新生的话,那就是建了100多所大学。”
 
虽然高考制度的全面革新虽然任重道远,但在过去的五年,中西部高校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5年前的15.3%,降到了今天的4%以内;今年15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浙、沪启动的“3+3”科目改革为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启动提供了的经验,这些循序推进的改变都为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提供了保障。
 
“双一流建设名单不是拿来做排位的!”
——刘炯天
 
今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高校名单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母校落选了,一定是因为太优秀!
具体来看,“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入选“双一流”大学,可以获得极大的财政支持。
和211、985不同,“双一流”大学的评选不是“一次定终身”的,而是有竞争机制的,能上能下,对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对于这份双一流建设的名单,十九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在会议期间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十九大报告里面,总书记讲到,要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想这个名单本身就是一个基础。
第二,这次名单的遴选有一套程序设计,例如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还有动态筛选。这“四个选”是非常好的制度设计和标准。但是,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有个适应和完善的过程,随着整个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整个的办法和规则还应该得到不断的完善。
第三,双一流遴选是以实力做基础,也有国家均衡教育,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样一个背景。
对这个名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用来干的。这话怎么理解呢?不是拿来做排位的,不是说你就是什么一流大学了,而是说要干的,这个干是要建设的,通过建设,在不同的时段,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这是这个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制度设计和要求,所以更强调干。
通过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实际是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来带动整体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它的直接两个目标,一个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一个是在本世纪末把我们国家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
 
“未来20年60%职业将消失,学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
——李希贵
 
此前,马云认为“未来三十年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的观点曾引起各界关注。近日,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观点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未来教育。他认为:
“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要消失。这就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是仅仅把学校当作起跑线;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
 
李希贵在十一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2007年至今,李希贵每周一中午和学生“校长有约”,至今已与近3000名学生共进午餐;以“尽最大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诞生了每年“十事实办”的承诺,解决了上万条“成长的烦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现在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智见也曾介绍过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李希贵的教育理念。
另外,从高考志愿填报的视角学校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十一学校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2017年400多个学生参加高考,他们报考的志愿,第一专业涉及到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唤醒了他自己,慢慢开始走向了更加适合他未来潜能的专业之路。”
除了推动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之外,李希贵最近五年,也兼任学区一所薄弱学校——太平路学校的校长,同时又兼任海淀区北部农村北京市第47中学的校长。通过职务的增加,可以看出,北京市海淀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校一体化所做的努力。
 
北京十一学校学生表演戏剧
那么,新高考改革到底带来哪些挑战?李希贵介绍:
第一个挑战是人才观的认识。我们过去把孩子一分为二,一部分文科,一部分理科。今天当新高考可以形成20种选择组合,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路径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来衡量、评价、看待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真正的人才?所以人才观必须要重新定义。
第二个挑战,是给老师带来的挑战,就是路径依赖的挑战。过去的教育过程当中,老师更加喜欢通过管理的方式。今天,走班上课带来的行政力量相对淡化,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大量的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来跟学生平等对话。“这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
 
“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过热的本质是逐利倾向太严重!”
——虞丽娟
 
“这个现象的确对教育整体生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社会非常关注,也可以说是个顽症,多年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对家长来讲,的确是又恨又爱,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学习很好也还要培训,因为要取得最好的成绩。”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从表面上看,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过热,而且有一部分是无证、无照经营。从实际来看,我认为逐利倾向太严重。
首先表现在,如果把孩子送去拓展素质能力,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是学校里学的或没有学的东西,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来解决,这就跟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直接关联。所以第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看到,少数培训机构误导家长,鼓励孩子提前学、抢跑乱学,这是违背孩子们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这种情况我们不提倡。
第二种情况,可能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家长,有些虚假的广告,造成家长集体焦虑,引起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考试招生等等方面秩序的不规范。
第三种情况,还有部分的机构收费标准乱开价,侵害家长孩子的权益。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上海今年第一个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市场秩序,另外两个是民办学校办学秩序和义务教育学校内部教学秩序。我们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排查调研,首先把无证的、无照的规范管理,同时对于培训的内容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收费的标准要规范。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整个教育生态改善,让家长的焦虑程度有所缓解,让孩子们能够适当减负,这是我们想做的。

 
来源于搜狐教育·智见据新华网、人民网、微言教育等公开报道
原标题:十九大代表们为教育打call,这五句话火遍了教育圈
上一篇:从九封情书看出,原来奥巴马的青春也挺迷茫!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