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命定格在了53岁。
9月25日上午,这位著名植物学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因公出差的路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下午5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先梦涵告诉记者,钟扬是在赶前往银川的早班飞机路上出了意外。目前,学校方面已紧急派人前往内蒙古处理后事,并着手联系家人。
当意外去世的消息传来时,钟扬的同事、学生,无不感到惋惜、哀悼。在同事眼中,他勤奋,研究上富有创见,是真正的富有情怀之人。在学生眼中,他博学,幽默、乐观,是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作为植物学家,钟扬的一生几乎都投身于此,他似乎总是不知疲倦,所做工作亦成就斐然。他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博导,同时也是中组部第六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兼任西藏大学教授。
到复旦后的这十几年,钟扬也一直在东西部之间穿梭。他常年工作在高原,在西藏行路逾10万公里,采集了无数珍贵的种子样本。而在上海临港海滨,他种下了一片红树林,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后的人们。
留给上海一片红树林
过去很多年,钟扬每个月都要从复旦校园离开,除了去西藏,另一个地点就是80公里远的南汇临港,那里有他和同事亲手培植的红树林。
他说,这是自己“留给上海未来的礼物”,希望可以造福200年后的人们。
事实上,2000年来到上海,钟扬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上海的海滨显得“光秃秃”?他希望,未来人们提起国际大都市上海,也能想到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为此他想到要引种红树林,让上海的海边,有一天也长满茂密繁盛而绵延不绝的红树。
此前,人工栽种的红树林中,最北是在温州,纬度更高的上海是否可能成功种植,这是很多人怀疑的。有同事听到这个想法,立马劝他,“不能瞎搞,这个搞不活的。”
但钟扬从自己的研究出发,认定这是可行的。2005年开始,他开始向上海市科委申报课题,申报了三次才通过。
2007年10月底,课题组用从珠海运回了12种红树的幼苗,两三天后,在上海南汇临港落了根。但第二年的冬天,就遇上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野兔也来啃食,第一年,钟扬的红树林遭遇了灭顶之灾。
他想尽办法,第二年,新种的红树终于全部活了下来。为了防止野兔糟蹋红树叶和红树果,他和同事用网拦住了兔子。多年过去后,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老鼠簕这四种红树已经基本适应了上海的气候,能够正常地生长和繁殖,即使在冬天,它们不需要大棚也能存活。
曾令钟扬惊喜的是,第一年“貌似”死去的红树,第二年其实又“复活”了,叶子掉落,根却仍在生长。2015年到访这片试验田,复旦的学生记者看到,最高的树苗已经高出地面两米多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寓意,人和树都要坚持下去。”钟扬说。
在获知钟扬教授去世的消息后,复旦校友纷纷对钟扬表示悼念:
钟扬,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 Graduate 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信息学与理论生物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2006年两次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外国人客员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西藏大学),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
钟扬教授现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钟扬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钟扬教授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奖、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特别关注教师”等荣誉。“钟扬青藏高原生物学研究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