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观摩的课堂教学,力求建构新颖、各具特色,尤须“以生为本”。
安镇实验小学华永颖执教二年级《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童真童趣。课文是一首“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夏日特有的景象,于美好的遐想中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教学中,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激活孩子内心的体验,在语言文字中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时而点拨,时而表演,时而朗读,学生们在课堂上“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体验着“有趣的语文课”。
工作室成员、勤新实验小学陆晓阳执教《爱之链》,创新灵动。她教导学生阅读小说要抓住“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教学中,紧紧聚焦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慢慢铺开,环环相扣,渐渐感悟,体现了“语文教师也要成为一个教材的剪枝者。”的意识。首先,请孩子品读《爱之链》第一段的“破汽车、黄昏、寒风、雪花、没有人影的公路”等景物,让学生细细品读,体悟凄凉的环境,烘托了主人公乔依的人物形象。不仅仅如此,她还链接了四个环境描写的经典片断进行品读感悟,或是课内的,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三顾茅庐》;或是课外的,如《西游记》、《草房子》。最后设计了“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依醒来……’为开头,”进行当堂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意义、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唇齿相依”,感受着“有文化的语文课”。
省语文特级教师、兴化市实验小学顾文艳执教《听,是谁在说悄悄话》,情景交融。从“赏读童诗”到“创作童诗”,独具匠心,处处体现出对“儿童诗”的执着与热爱。整堂课,诗意的清泉汩汩地流淌于孩子们的心灵,真正享受着“儿童诗”带来的情趣。为孩子们打开了“儿童诗”的一扇窗儿,如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分享着“诗意的语文课”。
在随后的交流与讨论中,一个个富含思辩性的话题,使得每位参与研讨的老师都进行着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老师有课程再造的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课程再造时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儿童诗与其他文本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进行想象的过程是与儿童生活世界对接的过程,那如何走向立体与深刻?”“引导揣摩诗歌语言的时候,画面感到底应该如何呈现,诗原本的的意境如何落实?”……
研讨活动主持人、区学科教研员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贴近儿童”?首先,要浅浅地走进学生,摈弃高于儿童认知的话题,低年级孩子甚至可以抛弃话题。其次,要用语文的方式打开学生的视界,重点关注如何打开的。再次,要让孩子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言说。他强调,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一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