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晚报
当前,在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呢?可能并不是简单地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
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
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劳动教育中“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手段。
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让其掌握人和自然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在这种良性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士大夫讲的话,劳动的价值是知识分子做的代言。
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导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会,在于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