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孩子“勤奋”的底线在哪里?

时间:2019-01-10 11:58:19 来源:

徐海娜:我们从小就一直被鼓励要勤奋,但孩子们的努力究竟有没有底线?真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吗?

我们从小就一直被鼓励要勤奋,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不断被告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小朋友们的努力究竟有没有底线呢?真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吗?要勤奋到什么样的程度,家长和老师才会满意呢?假如有一天,所谓的“勤奋”什么也换不来的时候,会不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呢?

小朋友努力的底线之一:充足睡眠

曾经见过在医院病床上仍坚持写作业的孩子,在地铁里用各种奇怪姿势完成作业的孩子,然而这些还算平常,我比较震惊的是,亲妈半夜把熟睡的孩子叫起来补作业,亲妈把病床上的孩子拉起来温习功课。然后这些“亲妈”不断地发出“心疼却无奈”的感慨,仿佛如此一来,自己就得到了开脱。小朋友的顺从和勤奋固然令人感动,但是成人的伪善也昭然若揭。有妈妈说,也不想这样,可是为了留在实验班,必须得起早贪黑,孩子小小年级便熬出黑眼圈,大人虽然心疼,但抵不住实验班“未来前景”的诱惑。还有妈妈说,孩子连周末的时间都排得密密麻麻了,比上班的成人忙碌多了。就算如此,这些人说起来,也甚少有对子女的勤奋程度感到满意的,反而常常会责怪自己的孩子学习效率低下,爱偷懒不用功。

曾经有一些机构的调研指出,作业和考试是造成学生睡眠少和压力大的元凶。前不久,新加坡的教育部长王乙康宣布,小一小二学生将不再有测试和考试,中一学生的年中考试也取消了。可是立刻就有课外补习机构开出“模拟考试班”,满足想要知道孩子“分数”的那些人。我记得中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的政策也发布很久了,可是有多少小学生真的不曾写过书面作业?就算老师不布置,家长也要组团建立课外作业群。不久前,据有关报道,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再次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还对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和时间等给出意见。但这些政策从来抵不住家长要给孩子补习的“热情”,“学校教得越来越少,考得却越来越多”的抱怨也从未停止。可见,虽然给中小学生“减负”是个大趋势,可是“减负”却减不了人们心中的焦虑,优质教育资源毕竟还是稀缺。纵然如此,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牺牲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来投入这场看不见结局的所谓教育资源争夺战呢?

睡眠对于正处于蓬勃生长中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惜我们常常爱把成人的标准套用在孩子身上,以为8、9个小时的基本睡眠能保证就可以了。2017年中国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第25条却是这样写的:“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课间和必要的课后自由活动时间,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可是,试问如今大中城市的学生们,有几个能有充足睡眠的?我曾经在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我们还要不要“头悬梁、锥刺股”?》中引用过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研究者Po Bronson的研究,Po Bronson在《Nurture 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讲睡眠对孩子们的影响。这本书的第二章叫做——The Lost Hour(失去的一小时),他说,全世界的孩子,总体来说都比三十年前的孩子要少睡一个小时。这失去的一个小时的代价是巨大的,严重地影响了智力、情绪等方面的健康,也导致了更多的注意力失调症和肥胖症。此外,根据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Avi Sadeh的研究,即使每天睡眠时间相差仅仅一个小时,也会带来认知活动和注意力上的影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tthew Walker则指出,白天孩子学到的东西,需要在睡眠时得到大脑的进一步处理和储存,并表示,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强度越来越大,而睡眠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崩溃。此外还有很多科学家指出,成长期的睡眠不足,可以带来大脑结构上的永久损伤。我想,也许那些嫌弃孩子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的成人,只要让孩子享有充足睡眠,情况就能改善。

就算我们为了升学,不计一切代价,让孩子处于长期睡眠不足的状态,我们是否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呢?前不久看到一些朋友转发的照片,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些是学校的景象。每一层都用结实、冰凉而耀眼的不锈钢栏杆封起来,据说是为了杜绝学生跳楼。而栏杆的外面挂着标语,“清华园中显筋骨”“未名湖畔兴波澜”的字样依稀可辨,然而整天被关在牢笼似的教学楼中的学子们如何还能有筋骨?被长期驯化还能兴怎样的波澜?恐怕只剩求生的欲望了吧!有人说,“批量生产的,终将批量报废”。这句话听起来真是刻薄,却也让人心生隐忧。未来究竟会怎样,没有人能够精确预言。但回望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的文明越来越丰富,未来必定比今天更为多彩。只是,因长期睡眠不足而受损的大脑,真得能换来未来的精彩吗?

小朋友努力的底线之二:自由社交

常常会有人问,为什么现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了?为什么缺乏学习动机的孩子多了?为什么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生增加,这些年来似乎是个世界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水平的推进,令诊断标准愈趋精细,能够更快、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临床上表现为确诊人数增加,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另一个方面,则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限制了部分小朋友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机会。

日本儿童精神医学专家佐佐木正美在一本书里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自己的母亲做饭时,忽然发现没有酱油了,就去邻居那里借酱油。可是巴望着吃晚餐的全家人却左等右等都不见母亲归来。原来她在邻居那里谈笑风生,还在邻居家里吃起了芋头,一时便忘了自己还要做饭。他感慨说,这种情景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常见了,现代的人们也因此缺少了这样一种疏导情绪、调节心理的渠道。不仅成人如此,孩子们也是如此。他说,人们想要和人交流的欲望由于现代生活方式而被压抑、被忽视。如果,如他所言“孤独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可以动摇人存在之根源的情感”,那么缺乏社交对孩子的健康来讲也可以是致命的。

我们常常爱说,教育是型塑未来的。可是我们不停地教年幼的孩子学习知识,教他们各种技能,发展各种特长,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和同龄人充分开展社会性交往。在学校里有严格限制的小憩时间,放学后的补习班和特长班,都剥夺了孩子们在自由的相处中相互学习的机会。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不仅需要从大人那里学习,还需要从同伴那里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展社交,才能有更多机会丰富内心,从而具有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

现在的一些小朋友,除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社交之外,有的父母还严格限制了他们在社交上的自由。例如,“只能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只能交益友,不可交损友”等等,若是哪位同学有特殊学习需要,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读写障碍、自闭症等等,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什么样的朋友能交,什么样的不能交,什么人算“损友”,只有家长说了才算。谁都知道趋利避害,然而教育就是叫人要超越本能,去获得你未知的能力。和不同的人相处,正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假如我们一开始就教育孩子在交友上极尽势利,那么将来孩子只珍重自己,却视他人(包括父母)如草芥的时候,也不必惊讶。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漠视他人、罔顾邻舍的孩子,还是一个能够坦然接受差异和具有爱的能力的孩子呢?我们喜欢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还是各得其所的社会?社交方面,成人当然也有责任给出意见、指导和帮助,但出于一己之私的束缚倒是越少越好。

一个人如何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社交关系,从而令自己人格心理成长受益呢?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医生埃里克森曾把人类发展周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他都称为“危机”(Crisis),而每一种危机的渡过都和人的社会性相关。他还提出,首先要培养孩子能够相信别人的能力,也就是“基本信任”。只是学知识并不能令孩子长大,孩子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的。小朋友自由社交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换信任的过程,只有彼此认可,才能玩在一起。如果孩子在早期的成长阶段受到认可,将来就不会勉强别人认可自己,反而具有认可别人的能力。在孩子从6岁到11、12岁的学龄初期,父母的影响会渐渐消退,孩子同辈和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孩子会在与周围人自由的交往中学到很多从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自由的游戏与社交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来说,真的是像空气一样重要。如此,也能够减少在上了大学或者就业之后,才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概率。

当孩子们为了学习成绩,牺牲掉了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社交,则身心难免受创,所以我说,这两点堪称小朋友努力和勤奋的底线。突破底线的后果会一直影响到成年。有的人长期受睡眠问题和其他身心问题困扰,根源就在于学生时代承受的压力太大。于我而言,回顾高中时候“早7晚10”的学校生活也像是一场噩梦,那时候常常11、12点都难以入睡,早上6点又要起床。希望随着时代进步,一切都有改善。

上一篇:自主招生“急刹车”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