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校园“减负”问题30年未解决:这一次,可以吗?

时间:2018-04-16 08:55:23 来源:

 核心提示:“减负”是一个谈了30年的老话题。几十年下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出台减负文件,但问题却依旧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校内在减负,校外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却发展迅猛。学生减负,越减越重。

  校园“减负”,负重前行。资料图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任文岱 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减负问题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让减负再一次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减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彼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而真正的给校园减负,则要从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决定》开始。30年来,从国务院到教育部,曾多次出台减负文件。但是,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校内频出减负“礼包”

  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第一个“减负令”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9道。

  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决定》后,各地掀起为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小高潮,但不甚理想。

  随后,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1994年,又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以及2000年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等。

  这些“减负令”的内容,多涉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求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不得任意增加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考试和竞赛次数,以及制定每日作业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放眼全国各地方,每到开学季,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开出“减负大礼包”。比如,去年春季开学,上海发布减负新政,要求开学两周内,中小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带有学科测试性质的测验和考试;杜绝考试题目中的“超纲”现象。

  在沈阳,减负措施细致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初中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之内,以及教师不得用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编排座位等。

  今年3月,杭州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作出“小学生晚9点以后,初中生晚10点以后,对于未完成的作业可以拒写”的规定。

  从中央到地方,减负三令五申,然而家长们却不堪重负,长期处在焦虑中。这些焦虑不只是“三点半放学”带来的接孩子难题,更是校内减负后,如何面对应试教育下激烈的择校竞争,如何面对中高考的难题。

  如今,更是出现反对减负的声音。此前,网上一篇题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中指出,现如今减负的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中。

  教育培训行业的火爆,加剧学生负担

  为了孩子能在中、高考中突围,考到好的学校,面对学校的减负,家长将希望转向校外培训机构。2000年以后,在新的市场需求下,我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次。这样的数字背后,绝不只是“家长的需求”这么简单。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前不久发布的《从应试教育突围——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直指校外培训行业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提前教育、违规与学校招生挂钩补习教育绑架学校教育、课外补习扩大教育不公等严重的问题。

  针对现状,减负也有了新的变化。2013年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从入学政策、作业规定、考试要求、校外补课现象等方面作出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政策。

  其中针对补课现象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但与此同时,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内容也引起极大争议,不少家长担心这样的规定不利于孩子的升学考试,于是助长校外补习依然火热。

  《报告》称,课外补习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学业负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课外补习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并且,我国中小学生在课外补习时间上已经“领跑全球”,且近年来有不断延长的趋势,且补课压力向小学甚至幼儿园下移。

  在这样的现实下,家长对“减负令”并不买单,且面对培训机构花样百出的“占坑班”、捆绑销售的“春夏秋冬班”等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将孩子送进补习班。高额的课外补习费已占据孩子投入的很大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也决定了孩子能否补习以及补习的质量。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数据,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对近2万名包括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初一和初三学生的调查,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68.1%,明显高于家庭经济中等的学生比例50.2%,远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31.5%。不同质量学校学生的参与情况也不同,学校排名越靠前,学生参与的比例越高。此外,成绩越好的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越高。

  重点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2018年3月1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近年来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2018年仅过去三个多月,为了给孩子“减负”,教育部就频频下发文件,打出组合拳。

  最重磅的要属教育部联合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治理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同时提出了不少举措。

  大量的无证照经营是培训机构行业乱象之一,对此,《通知》要求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

  在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方面,《通知》规定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3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称《招生通知》),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在此影响下,一些培训机构主办的杯赛已经暂停或者取消,比如原定于3月10日举办的“华杯赛”决赛表示暂缓举办,“学而思杯”也表示今年不再举办。

  针对长久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择校竞争激烈的现状,《招生通知》中也有体现,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所有地市、县(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对于有空余学位的公办热点学校和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

上一篇: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家长,他们在焦虑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