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

国外都在为应试教育“点赞”,只有我们还追求素质教育?

时间:2018-01-23 16:18:54 来源:

近段时间,网上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观点争论不断,“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个基本命题变得模糊起来,我们来看以下三个观点:

1

为提高PISA成绩,德国小学由“半日教学”模式变为“全日制教学”模式,德国都在延长学习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减负”?

2

日本也在反思“宽松教育”带来的问题后积极实施去宽松化教育改革,日本已经尝到了“减负”的苦果,为什么我们还要往那个方向努力?

3

美国的“快乐教育”仅仅是富人阶层的特权,连美国的普通学校都是应试教育,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真的行得通么?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有什么变化,又应该走向何处?是不是国外都在应试教育,只有我们还在追求素质教育?

2017年5月26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搜狐教育举办“国际视野下的教育现代化”主题沙龙,以国际视野范围明辨教育变革的方向趋势。

德国小学的全日制是不是要应试?

德国的中小学原本采用半天上课,近期德国正在探讨改为“全日制”教学,德国为什么改为“全日制”教学?德国的“全日制”教学又是什么样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孙进教授讲到,现在德国开始引入“全日制”教学,首先与PISA的成绩有有关,2000年的PISA调查显示,德国15岁中学生的水平居于中等水平以下,引起了政界、学术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而在此之后,德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转型,采取了非常多的改革,包括引入了国家教育标准,这对学生而言,同时又制定了教师教育的标准,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另外做出这样的改变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一些女性可以兼顾自己的工作。在半天上课的时候,早晨上课,一点放学,那下午时间干什么?德国传统的家庭定位是,女性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俱乐部,足球、网球、游泳等各种活动,包括马术。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半交给学校,一半交给家庭。

因此带来的问题是中上层阶层下午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非常丰富的活动,那么下层民众,他没有这个条件,孩子在家里看看足球、看看电视,所以进行全日制学校改革其实也是为了消除所谓出身对教育成绩的影响。德国的小学教育,不是传递知识,而是锻炼学生的社会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遵守规则啊,都是这些方面的,它不传授知识。

但是德国的全日制并不是我们国内理解的全日制。德国的学校只要一星期里面有三天下午提供一些活动安排,那么这就叫做全日制学校。全日制学校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约束性的,所有的学生必须在下午参加这个课程,这个课程并不是上课,是由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作业补习组成。第二种是非约束性的,学生可以自由的组合。第三种则是介于在这两种之间。

日本教育为什么要去宽松化?

复旦大学的陆一老师介绍了日本宽松教育的理念:希望孩子能够宽裕地、充实地成长,不要被考试的压力磨灭了很多天性的东西,扭曲一些教育的问题,但实施后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日本的考试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下来,很多家长转向私立的教育机构,上学选择私立学校,课外还要去补习机构,整个家庭负担变得非常重。家长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过度补习、过度教育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但同时陆一老师同样强调:过度应试教育是有问题的,不同国家会想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可能有些政策相对来说是有效果的,有些政策是有问题的。日本现在“去宽松化”,并不是说我们要做应试教育的意思,而是说,原来这个政策走错了方向,它达不到原来的目标,需要作出调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上海一些优秀中学的老师表示现在的情况正在继续恶化,大量的各科的大学老师都表示,他们在为基础教育的问题在买单,大学老师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扭转基础教育带来的恶果,或者说应试带来的恶果。

我们需要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视野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好教育的本质是几乎没有变化的,它是师生之间心灵和心灵的碰撞,甚至说最本质的教育是为学习做好准备,它不直接等于学习。

美国的快乐教育到底是不是骗人?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私立学校、一流的学校、精英学校,进行的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公立教育、中产阶级的学校是在进行应试教育,据此认为美国的快乐教育是骗人的,实际情况如何?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梁国立博士介绍到,PISA测试推行以来美国也有很多的学者和教育从业者去考察芬兰、中国等国家。作为一届政府,必须得拿出新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所以从小布什到奥巴马、到现在特朗普政府,都在不断探索。

美国从事公立教育、公立学校的这些校长老师还有学者,并不准确知道对于公立教育会发生什么,现在的特朗普政府的教育部长比较提倡私立教育,把选择权给家庭,给各个地方,而不是说联邦政府,不是各州说了算,而是让大家有选择,这么大一个变化的调整实际上很值得回味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很动态的时代,也就是原来比较清晰的教育价值观,哪个国家教育比较好,应该是怎么样的,现在需要重新思考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明全教授介绍到美国教育也是给学校划星的,一个星到十个星。不同星级的学校教学上是一样的,主要是师资条件的不同,课程与教学模式学校之间差别不大。

美国采用就近入学,不需要其他任何收费,只需要两个东西:一个是孩子的体检证明,第二就是租房合同。只要地址符合学区要求,就可以入学。

美国的教育在学生学业上是比较宽松,特别是小学阶段,孩子上完所有的课堂课程,有大量的活动课、体验课、校内参观,到校内去玩一玩,拿着项目去玩一玩,这种玩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说要小一些。

杨东平教授补充到美国其实教育的体制跟中国不同,它的教育经费主要是通过学区的房产税,所以学校的差距是由于学区、它的居住区域的构成和所有的差距形成的。但是中国、日本以及其他世界国家,都是采取国家的政府的财政支出来支持公办学校,所以理论上它是可以做到更为公平的。

杨明全教授的介绍澄清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媒体的舆论当中认为不是中国才是应试教育,在美国也是应试教育,只有少数精英学校在培养创造力,这不是美国教育的基本事实。

中国学生学得多、压力大就更优秀?

中国中小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傲人成绩是不是说其实我们一直进行的“应试教育”本就是合理的?我们的“素质教育”口号喊错了?

杨东平教授介绍到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学科教学的难度要比西方国家高一到两个年级,美国与欧洲的小学阶段学科标准定的非常低。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大多数人的,基础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人,而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能够达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来设定的。第二个原因是小学教育要保持你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就把你打倒了。中国现在小学阶段厌学比例非常大,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厌学的比例也非常大,所以保持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这是欧美国家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孙进教授介绍到德国学生在学校没有排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排多少名,所以德国的孩子每个人都很自信,我足球踢得好,我篮球打得好,我乒乓球好,游泳好,我特别善于使用电脑,就是每个人非常自信,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现在还认为知识很重要,但是在西方或者说我们比较现代的观念认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这种方法,评价知识、利用知识,得出结论的一些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力,所以欧美国家从小培养学习兴趣,再一个就是科学探究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教育现代化显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普及和发展,而是指教育价值、功能和目标,需要回归人的发展价值目标。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表的报告——《反思学习》的核心观点。

如果在今天中国仍有有大量的小学有五六千在校生,中学是一两万名在校生,这是不是教育现代化?我们90%的学校都是以考试和分数来压榨学生、压迫学生,90%的学生都没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这是不是教育现代化?硬件的现代化离真正的教育现代化还有多远?

我们需要回归教育应该实现的目的,要满足社会需要,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而不是让孩子在教育中损失更多的可能性。

上一篇:“老土”的中国校服,竟是个千亿市场,有人盯上了这桩大生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