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400多所,越来越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今秋新学期伊始,我市一批新建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滨湖区的江南大学附属中学从原先的胜利新村搬到了惠河路,学生宿舍楼、餐厅、体育馆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办学规模也增加到48个班。新学校泰山路实验小学、鸿山实验小学办学规模也都达到了54个班。除了新建学校,还有众多老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并凭借不断提升的办学质量,重新焕发光彩,受到家长认可。
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实施,加上我市户籍政策逐步放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外来人员子女数量从2014年的16万人增至今年的21.6万人。特别是太湖新城、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等一批新城快速崛起,人口大量导入,入学矛盾日益凸显。应对快速攀升的入学需求,2011年至今,全市按照省优质学校标准,累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共400多所,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都有了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各区域面临的入学压力,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校新了大了入学压力得到缓解
新吴区是我市企业聚集地,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的增长和商品房的开发,发展很快。特别是商贸兴旺的江溪街道,外来人口激增。而街道目前只有4所公办小学、1所公办中学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资源较为紧张。今年暑假,辖区内的公办中学新城中学新一轮的校园扩容改造工程启动,9月即将开工。
在新城中学办公室里,校长吴忠和几位校领导讨论着学校扩建项目的图纸。他告诉记者,新城中学几年前由原江溪中学和坊前实验学校初中部合并而成。“当时学校只有33个班,教室已经够用,但我坚持要另造一栋初三教学楼。”吴忠说,“幸好多造了一栋楼,现在学校已经有42个班,学生更是从1000人增加到2000人。”
“近几年,学校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了十多个楼盘。”吴忠说,“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再申请扩建一栋‘学生活动中心’,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
据了解,江溪街道早在2014年外来人口就超过了本地人口,随着商品房的开发,外来人口还将继续增多。“下半年坊前实验小学、春城实验小学等学校也将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新吴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整个新吴区将新建、改扩建17所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吴忠指着新城中学改扩建图纸向记者介绍:“这栋‘学生活动中心’有音乐室、绘画室、机器人、创客教室……”而新落成的鸿山实验小学是鸿山物联网小镇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吴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
惠山区也是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近五年来,惠山区每年都会确定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钱桥中心幼儿园新校区、省锡中实验学校小学部、堰桥初中新校区等13个新建项目,以及西漳中学、钱桥中学、前洲实验幼儿园等7个改扩建项目,累计完成新建校舍面积19.44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面积7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今年惠山区将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列为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0多亿元,启动32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
老学校新内涵家长接受社会认可
与人口猛增的新吴区不同,梁溪区老学校不少,但不少家长宁可早起、赶远路、堵车,送孩子上离家远的“名校”,也不愿在家门口上学。
地处梁溪区边缘的刘潭实验学校,过去就是这样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学校一再扩建,添了气派的绿茵场和塑胶跑道,也有了崭新的多功能教室,但刘潭地区生源还是流失不少。”副校长蔡永红说:“当时几所学校刚刚合并过来,老师水平参差,凝聚力弱,整个校园显得沉闷。”
改变,从课堂开始。学校提出了“学的课堂”,让学生预习讲义,上课先分组讨论、再各组交流,最后由老师来答疑解惑或者共同探讨。渐渐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社团也开展得热热闹闹。2015年,刘潭实验学校列入了我市25所“新优质学校”之一。这些“新优质学校”,多位于城郊地区,通过一系列改扩建和内涵提升,它们逐渐获得家长青睐。
择校热的背后,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为了培育更多的好学校,我市近几年开始尝试“名校带新校”的办学模式。2015年,原先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渔港小学,花费1.3亿元异地新建,并由育英实验小学注入优质教育资源,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育英锦园实验小学。现在这所学校已经凭教学成绩在滨湖区崭露头角。
这两年来,“名校带新校”模式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太湖新城刚刚建成的和畅小学、信成小学,由锡师附小托管共建;新开办的泰山路实验小学,则采用连元教育集团“输出管理、集团办学”模式,与连元街小学合作办学。连元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赵国防说:“合作办学以后,名校帮扶着新校走,在课程资源、学校管理等方面息息相通,路子不会偏差,质量也有保证,这样可以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