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在变,校貌在变,但百年来为农村孩子输送良好教育的宗旨却没有变化。“我们或许是全无锡‘最农村’的小学,从课程设置到特色培养,力求符合农村孩子的特点,这一点从创办者那一代起就被延续和继承下来。”校长陆胜新说。
从祠堂走出来的村小
走进这所百年老校,苍松翠柏,鸟语花香,中庭一株桂花树长得格外茁壮,虽然还未到开花的季节,但却可以预见金秋时节的花开满园。陆校长说:“这是学校搬迁时所有教职员工齐心合力从原先的校舍旧址移植过来的,算来已有七八十年历史。”彼时,教职员工放不下长于校园的这株桂花树,许多人认为桂花树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的成长和变迁。
正如许多在校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这株金桂别有留恋,他们中大部分人对八小的校史也是如数家珍。
晚清年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地方人士过子华、过复三等地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了“蓉北两等学堂”。当时以破旧的过氏祠堂作校舍,辟两个教室,仅有两个班级、三位教师、几十名学生,开设了国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虽然规模不大,但小小的土学堂却在八士的土地上开创了群众办学的先河,点燃起了教书育人的薪火。
民国期间,过望先、过质彬等社会热心之士,顺应时代要求,因陋就简地扩增班级,移并校舍,将八士小学整合成了一所数百名学生的完全小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将学校坚持地办了下去。他们广聘才师,创建奖学基金制度,倡导“至诚教育”、“文明先导”,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坚持反日奴化教育,一些地下工作同志以教师职业作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组织革命斗争活动,几批同学还过江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抛洒热血。
1949年4月无锡解放,学校正式更名为八士乡中心小学,大批穷苦工农子弟入学,学生数量猛增。到如今为止,八士实验小学下辖一个村小东房桥小学,学区面积覆盖整个八士地区,接纳该地区所有的学龄儿童,全校学生数量超过2600人。
课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
如今每到周四,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就会迎来他们最喜欢的茶艺课。教学生采茶、识茶、品茶、了解茶文化,是八士小学茶艺课的内容。斗山盛产太湖翠竹,茶也成为了斗山脚下的八士小学学生最得意的家乡特产。“课程依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首要一点是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陆胜新说,近30年来的校本实践与探索,从过氏老校长开始,这一教学宗旨就被立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确立了风筝特色项目。彼时,无锡市仅两所学校系统开展风筝的活动。春季到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接触田野的机会多了,风筝也自然而然地称为了八士小学的特色项目。3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会制作风筝的老师,也由风筝“牵线”,让农村的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今,每年四月,学校依然会举办风筝节,在八士地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五”期间,学校富有前瞻性地开展了“提高农村小学非工具性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尤其是“茶文化”和“麦秆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茶培德、以画育人,放飞童心、点亮本色,在丰富多彩的校本实践中追寻“教人求真”的教育真谛。
严格训师已成传统
吴建如是八士实验小学目前在校教龄最长的老师,明年暑假,他就将迎来退休之年。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生在八士,长在八士,工作也在八士,这块土地寄托了他太多的“乡愁”。“看着八士小学发展地越来越好,无论是作为一个八小的老师,还是一个八士人,内心都是很欣喜的。”吴建如说。
在众多八士小学前人留下来的“遗产”里,最让吴建如感动的是几代八士小学教师所具备的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三四十年前,农村小学许多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出身,但老师们始终都兢兢业业、扎实本分。从八士小学走出的全国优秀教师陆汉卿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教育好家乡的下一代而努力,生动地诠释了教坛园丁的形象。“农村小学的老师也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正是这种质朴的气质,让八小的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正因如此,每一任校长也都把带好教师队伍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这已经成为八小校长的传统。陆胜新说,对教师要求之严格,已经体现在教师培养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新教师入职三年内,每周都要交硬笔字作业,每月都要上一节公开好课……这样严格的标准,也为这所农村小学培养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语文教师梅晓玲,入职五年时间,就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锡山区语文教学新秀。陆胜新说:“在八士小学,新任教师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先做三年“小学生”,放下身段、静下心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上好课、育好人。”